上海浦东新区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摘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这两部法规殊途同归,一个解决市场主体“进入”难,一个解决“退出”难,都重在为市场主体松绑,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累一批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浦东经验,为引领区建设提供关键法治保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不断丰富的便利化制度,为浦东更多领域企业带来了改革红利。9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首批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浦东新区法规,将固化浦东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凝聚更广泛的改革共识,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厚积才能薄发,“做减法”的过程也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上下求索。2019年7月,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试点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此次通过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总体上遵循国务院有关批复要求,在前期“证照分离”改革做法经验基础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成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明确了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的定义、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界定了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的职责分工,提出了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的具体要求,强化了相关支撑保障制度。
“一业一证”既是浦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首创性探索,也是从“企业侧”出发、推进市场准入照后减证的创新性模式。它让企业进入不同行业开展经营时,不再需要按现行规定向多个政府部门申请办理多张许可证。此外,还明确了行业综合许可证的概念定义、法律效力,切实消除市场主体持行业综合许可证出沪经营、上网经营不被认可的后顾之忧。
这项改革落实了《引领区意见》关于“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内容,并固化了浦东首创的“六个一”集成服务机制等试点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将改革着眼点从 “政府侧”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企业侧”的围绕一个行业的系统集成改革,浦东新区通过创新实践沉淀,最终以法律的形式解决了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把企业无边界的申报准备,转变成政府无边界的集成服务。
与之相对应,《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则针对市场主体退出环节存在的实际情况,强化市场主体履行法定义务,引导或者强制低效无效市场主体依法有序退出。
浦东新区过去三年吊销未注销企业达12万户。这些企业在被吊销后失去了“身份证”,却因无财产、无人员、无账册的“三无”特点,导致注销流程拖上好几年,或者“半死不活”。通过法治的方式,引导或者强制低效无效市场主体依法有序退出,将有效减少“失联企业”“僵尸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占用的社会资源。
《若干规定》明确了市场主体注销环节的便利化措施,包括优化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缩短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所需时间,推进注销全程网办,利用“一网通办”平台赋能,提高办事效率;创设了强制除名和强制注销制度,明确了市场主体被强制除名的一系列法律后果,保障市场交易安全,在保障债权人等相关方利益的同时,及时清理消灭“失联企业”“僵尸企业”的主体资格;针对实践中由于部分企业或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已经注销或者撤销,导致其管理或者出资的市场主体无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情形,建立代位注销机制,畅通特定市场主体注销时的制度瓶颈;市场主体退出涉及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若干规定》特别注重相关利益方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压实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这两部法规殊途同归,一个解决市场主体“进入”难,一个解决“退出”难,都重在为市场主体松绑,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累一批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浦东经验,为引领区建设提供关键法治保障。
下一步,浦东将深入贯彻落实《引领区意见》,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以“一业一证”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大幅降低市场、社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