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家园变花园:擘画新时代“丽水山居图”——解析浙江丽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花园乡村先行地

2021-09-29 14:59 中国发展网
浙江丽水 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摘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深入挖掘乡村的发展潜力,全面激发乡村经济的内在活力。这是丽水先行打造花园乡村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法宝。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孙玮、张靓、记者沈贞海

金秋时节惹人醉,沃野阡陌织锦绣。

秀山丽水,全市1891个村(社)书写着一幅“花园范、山水韵、乡愁味、五彩业、共同富”的美丽画卷,诗画田园与美丽乡村相互交融的“丽水山居图”正从远景走向现实。

丽水全市1891个村(社)书写着一幅“花园范、山水韵、乡愁味、五彩业、共同富”的美丽画卷。

丽水全市1891个村(社)书写着一幅“花园范、山水韵、乡愁味、五彩业、共同富”的美丽画卷。

丽水全市1891个村(社)书写着一幅“花园范、山水韵、乡愁味、五彩业、共同富”的美丽画卷。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2003年,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帷幕。在美丽乡村建设“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的背景下,丽水作为浙江大花园的核心区,该如何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丽水版?

面对这样一道新命题和必答题,2019年丽水在全省率先启动谋划花园乡村顶层设计和大推进行动,以更新理念、更高要求、更实举措,精心作答“丽水答卷”。所谓花园乡村,丽水给出了清晰的定义:以建成人民美好乡村生活向往的宜居休闲花园、生态文明花园、健康养生花园等“三园”为目标,打造具有生态优先的乡村环境仪态、自然原貌的空间肌理形态、集约发展的美丽经济业态、红绿共荣的乡风文明神态、共建共享的综合治理势态、诗意富足的幸福生活状态等“六态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

两年来,丽水突出“三园六态”特色追求,聚力花园创建、改革创新、民生改善,全域打造充满活力、蕴含魅力、富有张力的花园乡村。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7元,同比增长7.8%,增幅全省“十二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12394元,增长15.5%,增幅全省“五连冠”;全市农业增加值105.76亿元,增长2.6%,增幅全省排名第二。累计创建了208个花园乡村,其中50个精品花园乡村。

时间无言,变化有声。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绿水青山间,一个个花园乡村正乘风抽枝、吐蕊绽放。

花园创建:诗画田园承载乡愁记忆

塑形和注魂是花园创建的两大核心词,既要提升乡村颜值,更要提升乡村神韵。

在丽水众多的花园乡村样板中,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均村因古朴的风貌和独特的风情格外引人注目。铺设精巧的石板老街、质朴自然的卵石泥墙、旧式门窗的临街铺面、曲折相通的幽深小巷……漫步于村中,既可在鱼嬉浅底的画面中感受江南水乡的温婉,亦可在穿行牌楼古坊间触摸古朴的风貌。

在花园创建中,大均村以畲族风情为载体,保护为先、适度开发,以古街为中心辐射,通过立面改造、道路修复、古街巷子小品布展、景观美化亮化,对古街古巷古民居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并引导创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展馆,将文化元素融入古街。从“无游客”村庄,到如今民宿集聚区、风情旅游名村;从衰落的港口商贸村,到如今的“中国畲乡之窗”,大均村走出了一条古村复兴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丽水有257个村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通过花园创建,不仅拯救了传统建筑,更以文化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有品质的田园乡村生活,让传统村落成为大花园建设中的璀璨明珠,丽水也因此成为了游客追捧的近在眼前的“诗和远方”。

寻常处见功力,细微处见真章。古堰画乡景区的大港头村和堰头村,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微改造”行动,“马路拉链”封上了,空中蜘蛛网“清除了”,随处可见精心打理的花花草草,杂乱的空间变成了休憩的场所,墙角巷头新添了诗意的绘画……小变化、小改造、小更新,却大大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引领产业实现新的蝶变。景区提升,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目前共入驻艺术家工作室126个,油画产业每年带来约190万人次的游客量。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今年初,丽水专门出台了《花园乡村“微改造”实施方案》,以花园乡村创建村为“微改造”主要载体,深入倡导“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等理念和手法在花园乡村创建中的运用,实现花园乡村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诸如传统建筑的立面修复、活化利用,邻里空间、健身活动场地等公共节点的提升,庭院的布局、绿化、造景、物品摆放,民宿的风格、布置、氛围营造,不同类型田园的打造等等都能在这份方案中找到遵循的原则和改造的方法。在这一方案的指引下,一处处下足绣花功夫的“微改造”,正以点滴变化累积成“精提升”的巨变,刷新着丽水乡村的颜值和品质,让花园乡村加速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桃花源”。

云和县石塘镇滩下村过去是个“空心村”,房屋破败、街巷凌乱,借花园乡村建设的东风,对该村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实施三大革命同时,融入艺术手法对村庄进行改造修缮,如今村子大变样了,还吸引不少游客前去休闲观光,成为丽水市民向往的“打卡点”。

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践行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基础上,花园创建通过实施花园村庄建设、花园田园建设、花园风情带建设、闲置资源激活、“两进两回”、经营乡村、花园乡村“五治”、消薄攻坚提升八大专项行动,围绕花园乡村环境营造、业态经营、治理提升三大方面进行全面打造。

把家园变成花园,在一个个村庄实现美丽嬗变的背后,有一整套科学详实的硬核支撑。《花园乡村建设指南》《花园田园建设指南》《花园庭院建设指南》《丽水市花园乡村建设指导手册》《丽水市花园乡村创建大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丽水市花园乡村认定办法(试行)》……一系列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的发布,搭建起了花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顶层框架。通过这些要求标准,可以清晰感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维护好乡村原始风貌、原真风情、原生态风光,更加注重复兴乡村文化传统记忆和乡村传统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在精雕细琢、精耕细作中让乡村彰显韵味、让乡愁找到归宿。

改革创新:青山绿水点燃振兴引擎

美丽经济与美丽乡村缺一不可。找准美与富的结合点,才是花园乡村建设正确的打开方式。

把改革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深入挖掘乡村的发展潜力,全面激发乡村经济的内在活力。这是丽水先行打造花园乡村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法宝。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丽水农村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近年来,丽水抓住全域打造扶贫改革试验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等载体,大胆探索,敢于破难,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河权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有效破解乡村振兴融资瓶颈,全面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推出“生态贷”“GEP贷”,实现GEP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截至今年4月,共发放各类“生态贷”的余额超200亿元。

2019年8月,《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试行)》出台,绿水青山真正有了衡量体系,也就是说,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成为有价之宝。2020年底,丽水所有乡镇均组建了“两山公司”,负责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成为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市场化交易主体。随即,好空气好生态能变现的案例频频出现:景宁畲族自治县向大均乡“两山公司”支付188万元,用于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国家电投集团投资的缙云县大平山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方与大洋镇“两山公司”协商,签订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购买协议,分年度支付购买资金279.28万元;杭州宏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两山银行”向青田县小舟山乡“两山公司”支付300万元,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生态产品……为进一步释放生态活力,让绿水青山为发展赋能,丽水先试先行,探索开展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努力打通GEP向GDP转化的通道。今年8月,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从“先行试点”到“先验示范”作出了全面部署,将此作为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路径和重要举措。

改革赋能,创新引领,让乡村迸发出了新的活力。2020年,“丽水山耕”农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榜首。在乡村产业振兴上,丽水创新打造的“山”字系品牌利用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再造和转化。以“丽水山耕”生态有机农产品、“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泉”优质水产业为代表的“山”字系品牌风生水起,持续推动丽水乡村“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共同筑托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山货”走出“山门”,“山居”带来“钱景”,“山景”引爆 “热度”……今天的丽水,“山”字系品牌体系与生态产业正产生着耦合效应、乘数效应,共同筑托起丽水花园乡村的大盘,推动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徜徉在丽水的绿水青山间,看山景、住山居、品山耕、饮山泉,成为许多人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向往。

花园乡村不仅要“留得住乡愁”,更要能“望得见未来”。当前,丽水又把目光瞄向数字化改革,以更高的效率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通过系统性重塑,一个个乡村被数字赋能:2020年7月,遂昌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松阳与上海市宝山区、宁波及嘉兴市农业农村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丽水香茶”冠名上海虹桥站高铁列车,产业合作全方位融入长三角;青田依靠侨乡农品城与世界建立了农副产品贸易往来关系,在开放交流中开辟了“三农”新天地;农村电商、来料加工、乡村文创产业等乡村产业融合创新,蓬勃发展,涌现出了21个中国淘宝村、58个电商专业村、7个全国电商百佳县,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121.4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481.6亿元,年均增长31.7%……乡村,成为了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热土、安居乐业的净土。

民生改善:美好生活浸润百姓心田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面积2294万亩,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如何打破山体众多的自然条件限制,彻底摆脱贫困、彻底远离危险、彻底恢复生态,带领山区农民走出一条“共富”之路?

丽水充分运用跨山统筹这把“金钥匙”,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4种县域模式,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一方面采用资金奖补的方式推动大搬快聚,以省、市两档发放搬迁补助;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大搬快聚公司,引导扶贫资金注入并全盘谋划安置点融资项目,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推动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佳的地段、最好的配套”吸引农户搬迁。截至2020年,全市安置小区投资累计超60亿元,24875户69085人搬出大山、融入城镇,实现安居乐业、增收致富。日前,由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出版发行,《构建山区城市异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浙江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作为浙江省唯一典型案例代表入选《典型案例》。

靠山而生,向海而行。内生动力不强是丽水的基本市情,这也决定了丽水必须把借势借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手段和方式。丽水充分利用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政策机遇,大力推动“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合作平台发展,切实增强山区乡村的内生造血功能。近年来,丽水与兄弟地市先后建立19个飞地项目,覆盖行政村1712个,总投资达9.3亿元,年回报近1亿元。

花园乡村建设不仅要让群众“看得见”,更要“摸得着”,具有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和真实获得。“大搬快聚”和“山海协作”全面提升了农村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村民们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变,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比如,缙云县笕川村以“善领、善建、善解、善聚、善督、善承”为抓手,形成了“善治六法”,成为全市乡村治理的典范;庆元县杨桥村早在20年前制订了“六比六看”文明公约,塑造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文明新风,20年来无刑事案件、集体上访事件和矛盾纠纷出村;云和县崇头镇各重要路段的醒目位置都竖起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公示牌,提供24小时免费热线服务,游客无论是需要景区导游、信息咨询还是应急处理,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遂昌县蔡和村推出的“蔡和分”信用码机制,对每个家庭(户)明确了8条底线24条细则,规定了信用积分良好信息和失信信息评价指标,激发村民“求和”’“守信”“崇廉”信念;松阳县望松街道建立了“乡贤库”,选拔出63名乡贤调解员,参与基层治理……与此同时,丽水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促进善治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4个、省级善治示范村452个。“民情地图”“住村联心”“事不过夜”等服务群众特色品牌在全市推广,“清廉村居”建设深入推进,农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打造山区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样板,“三农”是主战场。今天的丽水,已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勇扛使命、勇闯新路、勇当先锋,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品质农业示范区、花园乡村先行地、共同富裕幸福园,争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排头兵,努力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