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2021-09-28 10:0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共同富裕

摘要:《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就业扩容提质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提出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

张车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新时期促进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深刻把握当前内外复杂形势,牢牢抓住就业领域的现实矛盾和挑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提出了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等重大任务和政策举措。

 通过努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图为不断转型升级的浙江嘉善企业一角。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苗露/摄 

通过努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图为不断转型升级的浙江嘉善企业一角。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苗露/摄

第一,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征和要求,抓住新时期就业领域主要矛盾。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与经济结构继续加快转型,劳动力供给侧与需求侧均出现深度调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就业领域主要矛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风险来源更加多元化,就业与民生发展、经济转型之间的互动关联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工作的难度和挑战也进一步加大。《规划》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十四五”时期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妥善处理就业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也要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坚守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在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中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坚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就业主要指标既反映了充分就业,如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等,也更加注重体现就业质量,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报酬占比、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指标体系明确指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主要目标,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二是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总体指导。指标体系体现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六稳”“六保”、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三是反映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标体系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目标导向,为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提供重要指引。四是指标体系体现了理论性、创新性和权威性。就业指标选择具有经济学理论支撑,参照国际惯例和经验,在保证连续性的前提下,提出了若干创新性指标。

第二,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立足宏观调控和微观主体增强就业保障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贯彻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的新要求,丰富了就业优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就业扩容提质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提出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规划》注重解决重点群体的实际就业困难。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群体面临的就业问题不尽相同。《规划》充分考虑到群体之间的差异特征,要求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因地因企因人加强分类帮扶援助,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规划》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针对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城镇青年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增强城镇青年职业发展能力。针对退役军人,提出改革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推广“直通车”式安置,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此外,《规划》还提出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就业保障不漏一人。

第三,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从供需两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新发展阶段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新动能。《规划》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创造新就业渠道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劳动力市场安全性。《规划》鼓励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就业新动能,明确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业容量大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规划》也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性,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风险高、社会保险覆盖率低的突出问题,要求规范平台企业用工,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支持保障计划,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规划》立足于“十四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两侧的深刻转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举措。在需求侧,《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创业带动作用,培育就业新动能,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需求。在供给侧,《规划》进一步强调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同时,《规划》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要求持续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第四,依靠改革激发就业活力,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其中,通过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就业领域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整合政策、服务、培训等各类资源,打破区域、城乡分割,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妥善应对。《规划》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对于就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要能够快速反应,出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智能化技术全面渗透带来的潜在影响,《规划》要求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及时制定完善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卫生等事件的稳就业预案,提出实施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适应性、储备性培训。

《规划》深入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基本思路和导向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重点目标群体具有代表性,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规划》的落地实施将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进民生福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