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怠接续前行
摘要: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浙江云和县积极打造"零碳"示范县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积极打造“零碳”示范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工业、交通、旅游等领域的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图为一艘电动游船在位于云和县紧水滩水力发电站库区的云和仙宫湖景区湖面上行驶。新华社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见习记者 | 甄敬怡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向世界宣布的庄严承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今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站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的时间节点去回望,我们能看到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看到各部门各地方的务实行动;立足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的第一年去前瞻,我们也能看到接续前行的定力、底气,与行则将至的决心、信心。
擘画全局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年时间里,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政府谋划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部署重点工作。世界有目共睹,一个负责任大国正稳步将政治承诺见之于国家治理实践——
碳市场的创新建设: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
创新的背后是多年的稳步推进。从“十二五”先行开展碳试点,到“十三五”采用“双城”模式,再到年初《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深耕厚植、稳中深化。全国市场启动以来,第一个履约周期已将全国燃煤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纳入到了碳市场的范围,共覆盖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作领导小组的谋篇布局:
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随即主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8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及各地区、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工作。
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工作组为如期实现目标掌舵、核查、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等顶层设计正在中央推动下加紧制定。
顶层会议的指引定调: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有专家就此评论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时代,(如今)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开启绿色低碳无碳时代。”
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指标的重要参考,碳达峰、碳中和的高度也已远超碳本身,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
狠抓落实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长三角地区先行一步,各省市快马加鞭。浙江省发布国内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锚定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要求推动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并提出2025年碳排放总量确保达峰;河南省审议通过《河南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并加紧推进地级市制定方案……
“先立后破”的战略导向下,多地开始试水低碳试点并逐步向零碳过渡。杭州市《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清单》中公布首批12个低碳试点,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将于近期启动一批近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武汉市正加快推动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创建……
各地禀赋发展不同,具体方案也因地制宜,但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立体系、立技术、立市场。
立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立。
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金融政策支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夯实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基础。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包括河北省、甘肃省在内的多省市出台的实施方案,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生产、绿色投资、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建设。
立技术——绿色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科技部多次调度《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工作,加强碳中和关键共性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技术研发攻关与示范应用。国家能源局提出“研究出台《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电能替代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稳步推进,电能在终端用能结构中占比持续提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绿色电力交易大幕正悄然拉开。
立市场——碳市场建设加快落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至今,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积极向碳减排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浙江、山东、山西、湖北等多地纷纷迎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落地。碳市场也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海南拟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
而有了循序渐进、科学务实的“立”,方向明确、常抓不懈的“破”也必不可少。
7月,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陕煤榆林化学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被突然叫停,能耗问题被业内认为是关键诱因。今年以来,中央持续释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信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更是动作频频。从年初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到8月份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两高”遏制力度逐渐加大,地方多个能源化工大省的相关项目审批工作相继收紧。与此同时,能源供应侧的能源革命正加速,化石能源主体地位在逐步被打破。国家能源局日前提出今年能源领域的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煤炭消费比重将下降到56%以下,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接续前行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8月23日,第31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正式开幕。企业纷纷签署节能降碳承诺,低碳生活倡议得到全民响应。“现在出门都坐公交、骑单车啦。”正在“绿色彩蛋车”旁打卡留念的上海王女士表示。社会公众正日益形成低碳节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8月25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五省和两家央企。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表示,截至9月15日20时,各督察组共收到群众来电、来信举报22511件,受理有效举报18347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单位转办14432件。
与此同时,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也在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义务植树的队伍,2020年我国完成造林677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网年访问量突破2400万人次,发放尽责证书达860多万张。
人如此,城亦然。今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城市选址青海省西宁市。从昔日“风吹一嘴土、落雨一脚泥”的“土城”,到如今“青山相对出、碧水东流去”的“国家森林城市”,西宁人用高原儿女的韧劲儿为一座城赋绿换新颜。
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山西省近日举办了第一届中欧清洁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之下,这个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产煤大省的城市正努力“减煤增气”,围绕煤层气这一清洁能源谋篇布局,“煤海”山西绿意渐浓。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巴黎协定》,掀起了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大潮。中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支持者,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从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目标,中国面向世界作出承诺,切实履行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拿出笃行不怠、善作善成的韧性,中国必将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