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聚焦“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2021-09-17 15:43 中国发展网
货币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摘要:当金融市场出现过度异动或过度资本流动时,要适当采取一些跨国资本流动监管措施。

中国发展网讯  9月1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2期)在线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本次研讨会聚焦“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关于全球视角下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思考》报告。

范志勇指出,虽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实施,但是考察各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实际上主要是盯住了一些国内的宏观杠杆率等类似指标,但对于资本流动的监管重视程度不够。本报告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及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性来源的基础之上,提出应该在关注国内宏观杠杆率等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当金融市场出现过度异动或过度资本流动时,要适当采取一些跨国资本流动监管措施。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从不一样的流动性“双宽松”政策开始,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经验、单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型的后果分析,对于全国视角下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型和宏观审慎政策进行思考,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报告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国外货币对国内货币的挤出,避免了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的上升。二是,为实现通货膨胀的稳定,多余的资金可以从产品市场挤入其他市场。但这种看似“成功”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蕴含的道德风险和动态博弈问题。

报告认为,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型,导致美国经常性项目的失衡更加严重,全球性流动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导致金融风险加剧。报告强调,在货币政策框架建立起来之前,每个国家都对自己的通货膨胀负责。但是当全球统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建立之后,美国负责发钱,而全球其他国家和美国一起负责控制通货膨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美国通过创造多余的货币掠夺了其他国家货币发行的权利,这导致一个结果——美国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来继续本国经济失衡状况。

报告以宏观审慎监管,包括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性来源为基础进行分析,得出四方面结论。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的实施和2008年金融危机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善意忽略了金融市场。

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的原因是外资流入对本币产生的挤出效应。

第三,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如果没有办法避免全球流动性失衡或者是流动性供给过剩的情况,它只能起到缓解或者推迟危机的状况,很难从源头上避免全球性的危机。

第四,落脚到具体政策建议方面,中国在施行“双支柱”政策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对资本流动的监管。

报告认为,应对全球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可通过五种渠道避免:

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

第二,从传导渠道上控制外资对本国的流入,尤其要切断过度的外资对本国的流入。

第三,本国货币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外资对本币的挤出。

第四,让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更多进入其他市场。

第五,建立更广泛的保险机制。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