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区域经济复苏向好亮点纷呈
摘要:上半年,区域经济持续复苏,湖北经济全面恢复,东部沿海出口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中西部地区加快崛起,北方部分省份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上半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0%以上。图为天津港一角。天津港/供图
欧阳慧 王继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上半年,各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亮点纷呈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稳步提升、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区域经济正从低基数速度型恢复向内生动力型恢复转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区域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巩固,发展协调性增强
上半年,区域经济持续复苏,湖北经济全面恢复,东部沿海出口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中西部地区加快崛起,北方部分省份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一是湖北省经济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上半年湖北省工业生产、企业利润、地方财政、居民收入、新增就业、市场主体数量等多项经济指标超过疫情前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比2019年同期增长3.7%,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比2019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五一”假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3.5%和11.5%。
二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规模创新高。全球经济复苏对东部地区国际贸易发挥了提振作用,上半年东部地区出口额超过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占全国比重为81.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海南自由贸易港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46.1%,显著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速;上海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25.4%,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1%,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三是中西部地区保持加快发展势头。上半年,中部、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和11.4%,均快于东部地区。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四川继续保持全国增长高地势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6.7%、6.6%和6.2%,分别高于全国1.4、1.3和0.9个百分点。中部的江西、安徽、湖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6.7%、6.6%和6.4%,山西省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7%。
四是北方地区延续了经济恢复态势。山东、山西、甘肃、吉林等北方省份经济持续恢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7.5%,明显高于全国(7.0%)。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北方资源型省份的支撑增强,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7个百分点;陕西省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两年平均增长9.2%,两年平均增速高于非能源工业5.9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复苏“亮点纷呈”,发展可持续性增强
上半年,各地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碳达峰和碳中和、共同富裕等新目标新要求,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潜力,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可圈可点,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实体经济投入力度加大。上半年,江苏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7%,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8.2%,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长33.4%。广东省第二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2%,山东“四新”经济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7%,占全部投资比重为49.9%,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8.6%。江西省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4.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9.8%,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湖南省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2.6%。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东部的广东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两年平均增长10.9%;上海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9.5%;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两年平均增长18.5%。中部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从去年上半年的38.8%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2%,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上半年,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6%;四川省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2.0%,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2.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2.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8.0%。
三是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渐趋优化。内蒙古自治区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4.1%,增速高于火电20.8个百分点。山东省上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41.2%,占全部发电量的19.1%,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安徽省绿色商品旺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限上零售额增长4.7倍。
四是市场活力竞相迸发。上半年,东部的江苏、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11.2%、7.6%;中部的江西、湖南两年平均增长12.2%、8.0%;西部的重庆、四川两年平均增长9.8%、7.0%,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国(4.4%)。上半年武汉新登记市场主体11.98万户,同比2019年增长23.5%;广东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39万户,两年平均增长14.6%。上海机场上半年国内客流量3530万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江西省上半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9.3万人,增长8.8%,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恢复至正常年份同期水平。
五是地方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探索亮点频出。围绕数字智能,深圳推动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和全国首部人工智能领域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草案)》;上海发布全国首个政务领域生活服务数字平台“城市美好生活数字体征”;宁夏回族自治区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围绕科技创新,江苏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力量体系建设,上半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0.8%;黑龙江省科技航天恒星北斗高分综合示范工程开展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哈电集团设计制造的白鹤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围绕绿色低碳,深圳推动国内首个生态保护全链条立法,将碳排放强度超标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青岛将占地45公顷的奥帆中心打造为包纳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人文及零碳经济的全国首个“零碳社区”,为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样板”;安徽省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林长制法规。围绕海洋经济,浙江省提出联动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积聚海洋经济优势资源。
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前行,推动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复苏势头高质量竞相发展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以点带面、联动发展,是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重要举措,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将有力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在协调发展轨道上坚定前行蓄势增效。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推动、深入实施,激活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将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在下一阶段保持良好的复苏势头、高质量竞相发展。
一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区域重大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全面完成,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阶段,河北张家口加快推进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建设,冬奥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建设,上半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强力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印发实施,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推出18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改革任务中已有将近90%的任务落地,上半年浦东外贸总值达1.1万亿元,占全市58.5%。
二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流域”区域重大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首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开启依法治江兴江新篇章,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印发实施,2.6万余艘运输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全面启动,沿江一公里范围内落后化工产能已基本淘汰,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试运行,万吨级江海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黄河坚持问题导向,黄河保护立法加快推进,宁夏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三山”保护立法工作全面启动,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发布,2021年黄河调水调沙累计排沙6374万吨,黄河下游沿岸以及河口三角洲生态状况好转,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物数量稳定增长。
三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海南自贸港围绕医疗、金融、文化、教育等五个重点领域推出首个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至今年6月,显示出巨大引力,海南新增企业约20万户,环比增幅达到137%,引进人才16.8万余人,同比增长425%。今年前6月,共有89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省新设外资企业979家,同比增长385%,快递业务量上半年突破7000万件,超过2018年全年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域地区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