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下转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8.4%
摘要:目前我国已形成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内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形式的医联体。不过她强调,医联体的建设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荆文娜
“我是来打针的。”“我的药快吃完了,过来开几盒药。”“我需要测个血糖。”……早上9点左右,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大厅里,问询、挂号、缴费、等着看大夫的人还真不少,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而在几年前,他们当中只为了开药、打针等小问题就大老远跑去三甲医院的人不在少数,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目前,分级诊疗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增至75.46%。
分级诊疗成效显著,下转人次年均增长率达38.4%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制度。”郭燕红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基层始终是分级诊疗的薄弱环节,如何强基层是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首要任务。近日,福建省“良医良药-阳光行”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活动负责人表示,全科医师、基层药师的培养是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此次系列活动旨在加强福建省全科医师和基层药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助力分级诊疗。
郭燕红介绍,在强基层方面,我国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医疗制度,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出台了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加强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健全对县医院的对口帮扶机制,能够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为了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我们还制定了一些常见病种双向转诊的原则和流程,以慢病为切入点对慢病的分级诊疗提出技术方案。”郭燕红表示,同时,建立了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急慢分治的相关制度。“我们推动实施日间手术,聚焦影响人民群众的一些重点疾病,建立和实施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五大中心’建设,通过‘五大中心’建设来整合各科室建立便捷流程,强调以病人为中心。”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基层首诊有效推进。郭燕红介绍,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从2015年的28.33%增加到2020年的75.46%,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急慢分治初见成效,我们日间手术试点病种已经达到120种,‘五大中心’建设累计超过1.4万个。上下联动在不断增强,各种模式的医联体目前超过1.5万个,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郭燕红说。
找准重点,地方分级诊疗各有所长
“分级诊疗做得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在于优质资源发展得是否充分和均衡。”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认为,医疗资源的自然生长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技术就为解决这一问题开拓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模式,也有利于加强优质资源的纵向流动,并且下沉到基层。
今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正式挂牌。宋树立表示,通过互联网医院可以建立一个协同网络,让优势学科发挥更好的辐射作用。
“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具有广覆盖、全周期、新技术的特点。”宋树立解释,“广覆盖”是指目前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和全国24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以及13个专科医联体进行连接。通过这些连接,已经连通了全国5400多家医疗机构,并且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全周期”是指除了开展临床诊疗外,还通过互联网医院打通了基层群众的慢病管理、医养结合、互联网配送药品到家等的医养康防药全周期、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新”是指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中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术中会诊,同时把例如超声介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等新技术,以及基层难以自行开展的技术用于基层。近5年来累计为危重症患者远程会诊3万多例,双向转诊患者8000多例。
而对于上海来说,“十三五”以来,通过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患者的就诊数量下沉也较为明显。“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超过全市门诊量的1/3以上,成效显著,特别是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就诊率近60%。”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促使上海分级诊疗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目前,上海市家庭医生数量超过6000名。“我们的签约是‘1+1+1’的医疗机构组合,以社区、家庭医生为核心,签一家区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上海有800多万人口签约,主要是60岁以上和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邬惊雷介绍,签约后,患者可享有很多优惠服务,例如上级医院的预留号源。“每个月大约有13.8万个号源优先让社区医生预约。另外,有些患者首诊的重要诊断是在市区医院进行的。我们可以实现延伸处方,通过目录管理,患者在社区就可以买到市级医院的药,为患者大大提供了方便。”据了解,上海每年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约6亿余元,这也增加了基层的积极性。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重要路径,要“联”得“门当户对”
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路径。郭燕红强调,在分级诊疗中,要以医联体之“通”解群众看病就医之“痛”。所谓医联体,即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按照网格化,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级别组建成一个联合体。在联合体内,一方面能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也能使患者在医联体内的机构中满足急性期的治疗、慢性期的康复以及回家后的慢病管理需求,形成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链条连续化的医疗服务。
郭燕红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内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形式的医联体。不过她强调,医联体的建设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如何解决好医联体的“联”。“这个‘联’绝对不是‘自由恋爱’,而是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由政府进行网格化设计,让医联体内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形成协同,覆盖当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其次,如何解决好医联体的发展问题。“医联体是个共同体,在医联体内要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得以充分发挥。”郭燕红表示,在医联体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能有一个共同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基础,来调动各个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另外,如何解决好医联体内为患者提供同质化、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问题。郭燕红认为,这其中既有建设问题,也有管理问题,还有激励机制问题,同时还包括医保费用支付问题。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调动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形成制度设计,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试点,强化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管理,同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联体更加注重疾病的防治结合,更加注重提升基层能力,更好地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郭燕红说。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