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年报:广东江苏山东继续“领跑”,湖北疫后重振“抢眼”
摘要: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受去年同期居民收入低基数影响,增速较快,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杨虹
近期,各地陆续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均已出炉。数据显示,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位列前三的格局仍在持续。与全国上半年12.7%的经济增速相比,10个省区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湖北增速最高,达到28.5%。
GDP过万亿元省份达19个
长三角占全国经济总量1/4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共有19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上海等11省份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其中,广东与江苏两省继续“领跑”,上半年经济总量超过了5万亿元。广东以57226.31亿元的成绩稳居第一,实际增速13%;江苏则以55199.63亿元的成绩排名第二,实际增速13.2%。山东和浙江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也超过3万亿元,分别位列第三、第四。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达30万亿元,中部地区6省经济总量接近12万亿元,与西部地区12省份经济总量相近;在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的11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占6席(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排名全国前四),中部地区占4席。
此外,长三角地区“半年报”表现亮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地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
湖北疫后重振表现“抢眼”
全国高质量发展亮点频现
经济增速方面,湖北、海南、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安徽、江西、山东、重庆等10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12.7%,“跑赢”全国。
湖北经济增速跃居“正数第一”,上半年经济总量为22777.69亿元,同比增长28.5%,远远高于全国增速。湖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8%、41.5%和51.7%,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7.6%、35.9%和24.7%,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1%、2.1%、1.6%。有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省份,湖北仅用两个季度就实现三次产业两年平均增速均为正数,可见其经济发展韧性、后劲和内生动力之强。上半年湖北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4.8%。
同样快速摆脱疫情阴霾的还有海南。海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85.85亿元,实际增速17.5%,仅次于湖北,位居全国第二。“随着市场需求的稳定恢复和自贸港政策利好的持续释放,上半年海南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较一季度继续提高,分别提高0.4和16.3个百分点。”海南省统计局副局长王瑜介绍,海南经济之所以能够加快恢复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5%。
从两年平均增速看,17个省份“跑赢”全国5.3%的平均增速。其中,西藏两年平均增速全国第一。数据显示,西藏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926.05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7.1%。海南、江苏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7%、6.9%,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和第三。
居民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带动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工资性收入是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石。国家统计局住户司司长方晓丹表示,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为居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104元,增长12.1%,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7.2%。随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居民就业形势不断向好,带动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受去年同期居民收入低基数影响,增速较快,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
10个省份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依次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重庆。其中,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57元,位列全国第一,首次超过4万元;北京、浙江名列第二、第三。
普华永道(中国)经济学家赵广彬认为,在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的新阶段,上海经济发展质量比增速更为重要。居民收入继续“领跑"全国的同时,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速也达到12.7%,与全国持平,这意味着,上海经济增速在去年全年转正的基础上,延续着强劲反弹势头。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