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多措并举打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摘要:2020年以来,示范区系统梳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不断优化办理流程、压减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长,市本级实现秒批和即办事项504项,118个事项实现一张身份证全市通办,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河南片区(三门峡市)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深化重点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打造创新、开放、产业承接、投融资服务、人才“五大产业服务平台”,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示范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0.7亿元,较上年增长3.1%,高于河南全省1.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增长9.1%和10%;特色优势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
示范区承接重点企业——速达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线。资料图片
承接优势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集群
示范区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特色,明确产业承接和发展方向,绘制主导产业招商图谱,重点围绕新材料、现代黄金、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实施工业产业链提质工程,承接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开展主导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宝武铝业、国投金城冶金等一批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华鑫铜箔、宝鑫电子、金源朝辉等企业生产的锂电池用铜箔占领国内市场份额超40%,叫响“中国铜箔谷”品牌,走出了一条集群优势明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完善政策体系
创新产业承接机制
示范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及配套实施办法,持续加大对创新驱动、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力度,支持转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此外,示范区出台《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精准承接产业转移,持续提升产业承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产业链招商、央企招商、股权招商等机制,积极探索线上招商,2020年通过线上豫商大会签约项目达52个。2018年以来,示范区共签约承接项目380个,总投资2606.5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1605亿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宝武铝业、中金集团、中国电建、航天科工等重点企业投资项目相继落地,东方希望光伏组件、猛狮科技高端锂离子电池、凌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备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加强载体建设
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示范区重点产业园区以“三提”(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两改”(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建设量仪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密机械加工中心、金属材料表面处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河南省西交轻质合金新材料研究院等7家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孵化载体,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持续提升产业配套服务水平。创新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推动园区聚焦承接主导产业。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陕州区与常州市、渑池县与洛阳市合作建立项目布局协调、园区政策共享、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共建涧西渑池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强化要素保障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示范区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加强用能、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加强能源企业监测,积极协调电力部门保障企业用电需求,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做好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贷款和利息补贴工作,积极开展金融“暖春行动”,协助27家企业申请贷款2.7亿元。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电价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示范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行“最多跑一次”“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制定涵盖企业开办、工程技术项目审批、政务审批等方面的企业服务包。2020年以来,示范区系统梳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不断优化办理流程、压减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长,市本级实现秒批和即办事项504项,118个事项实现一张身份证全市通办,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下一步,示范区将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不断积聚人才等资源要素,持续提升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一是提升创新平台引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推进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推进联通内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多功能、全方位、高承载力的开放平台。三是推动产业承接平台优化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围绕“百园增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四是加强人才平台品牌化建设。优化“1+8”人才政策体系,打造运转高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项目。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实施柔性引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