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摘要:“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可能穷一辈子!”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对命运的顽强不屈感人至深。
生态强,黄河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为在河南济源拍摄的黄河景色。 新华社
中国经济导报 评论员王晓涛 7月6日,在山东济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韩正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流经9省区、长达5400多公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宁,天下平。”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开发工作。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同志先后来到济南、兰考、开封、郑州等地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在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中,我国先后建设了三门峡、三盛公、青铜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龙羊峡、大峡、李家峡、万家寨、小浪底、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上,黄河治理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实践中,流域开发与管理的思路开始逐渐从以水利灌溉、水电开发、航运、防洪等为主要目的,兼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向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地上悬河”之势构成洪水威胁、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欠发达地区面积广阔、经济发展质量整体不高。
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同时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影响千秋。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次会议的召开,既为黄河治理保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又标志着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各省区积极响应行动。
——甘肃省和山西省先后印发了本地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前者紧扣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提出深入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后者聚焦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推进汾河保护与治理、实施五水综改、五湖治理、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作为重点任务。
——宁夏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当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首要专章,研究部署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等,启动《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保障。
——“十四五”开局之际,陕西自然资源部门确定将实施8项措施,围绕治沙减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秦岭水源涵养、实现矿区生态功能恢复,进一步提升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
——在黄河下游地区,稳步提升沿黄地区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有序推进生态治理修复的山东,与在全流域率先推行“河长+检察长”制改革的河南,前不久因双方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而为公众所关注。根据协议,2021~2022年,河南省与山东省将对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刘庄国控断面)的水质年均值及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达成契约。有学者认为,鲁豫两省以“协议”这种具有司法机制性质的措施来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如果协议得到严格执行,显然有利于黄河水质的改善。跨省流域的补偿对赌,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尝试,在黄河流域尚属首次。
目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各地发展势头良好,令人可喜,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次济南会议上,韩正指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首先要看到问题,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可能穷一辈子!”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对命运的顽强不屈感人至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亦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加强统筹协调,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