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除了让北京人的水越喝越“甜”,还有什么?(2)
摘要:截至今年5月8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64.59亿立方米,其中向水厂供水42.92亿立方米,向水库存水7.35亿立方米,向水源地、重点功能区补水14.3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北京城市水源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山泉回来了。
“昌平区的连山石村、延庆区的艾官营村、怀柔区的百泉山,门头沟的陈家庄都有泉眼恢复喷涌。距延庆区城区10公里的妫水河支流宝林寺河中,更有6孔泉眼在2019年春天复涌。”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北京通过用好南水、压采地下水、河道补水等措施,使地下水进入了快速恢复期,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回升,京郊地区的山泉出现了复涌现象。
昌平区的连山石村 (图片来源:微信“咱昌平的事儿”)
更深一步的影响在于观念。
2019年12月,“南水北调”通水五周年之际,30名北京市民搭乘刚开通的郑渝高铁来到南阳,亲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优质水源和保水质、护运行的实际工作,亲身感受水源地南阳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南水北调的历史及移民故事令人动容,来自北京朝阳区的张凤敏在参观时感动地表示:“当地老百姓为南水北调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和牺牲,这是以前我们体会不到的,我们必须要爱护好水资源,才能对得起这里的老百姓。”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在加强污水处理、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的同时,加快再生水利用,扩大其用途和用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生产能力由2012年的每日329万立方米提高到每日688万立方米,提升了73%,每日650万立方米出水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再生水已经成为城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北京市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2020年全市总供水量40.6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供水12亿立方米,约占总供水量的30%,对缓解水资源压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益不只在水源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构想,到2013年、2014年东线、中线分别通水,如今这项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工程,已让1.3亿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与终点(图片来源:人民网人民数据)
有了南水的滋润,这些城市和北京一样,一方面直接补充了水源,另一方面储备水源也得到了修复:东线工程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南四湖、东平湖、微山湖等众多河湖自然生态明显修复,山东泉城济南的泉水得以持续喷涌。中线工程向受水区47条河流生态补水49.6亿立方米,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饮”上“南水”,重现生机;整个华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
(图片来源:新华网)
然而,受益的只有水吗?实际上,在经济效益方面,南水北调同样值得书写。
其一是连接。有效提升了我国交通航运能力。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运河黄河南航段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1000-2000吨级船舶可畅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南濒长江、北连淮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
淮安水上立交,京杭大运河直接架桥飞跃淮河 (图片来源:济南市导游协会)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图片来源:南阳报业传媒)
其二是扩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批复总投资达3082亿元,建设期间年均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约 0.12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工程建设高峰期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有近10万建设者在现场施工,加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