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摘要:贫困群众纷纷表示:“不能躺在炕上等国家救济,有了政府好政策的大力支持,有了帮扶干部的真心帮扶,依靠我们的双手好好干,不能拖了村里致富奔小康的后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呼和浩特市21日电 冯博 记者梁喜俊报道 6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庆祝建党百年 践行初心使命”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会。
内蒙古乡村振兴局副主任韩建刚表示,内蒙古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经过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2019年、2020年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定为“好”的等次,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定为“好”,资金绩效评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内蒙古脱贫攻坚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8年来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9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28.7%。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509.9万人次;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全区6.4万余名大病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13.7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5.31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12.5万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8.3万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42.37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范围,为8.56万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3.17万名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
二、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极大改善
全区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6.5万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贫困旗县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基本建成四级物流服务网络。所有贫困嘎查村全部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用电、99%以上贫困嘎查村通宽带和光纤,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特产走出了乡村,村里的超市都用上了移动支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全部完成达标建设,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和全民超市覆盖所有贫困嘎查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96.3%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97.8%的自然村实现常态化保洁。
三、脱贫地区各类产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累计投入394.1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实施项目3.5万个,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个、特色产业基地2012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491个,从旗县到乡村再到农牧户,基本构建起关联配套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体系。通辽玉米、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乌海葡萄、河套向日葵、乌兰察布马铃薯和科尔沁牛、锡林郭勒羊肉等“蒙字号”产品声名鹊起、产销两旺,成为打开区内外市场的“铁拳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电商、光伏、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404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2.9万人次,518座并网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165.4万千瓦、覆盖2322个贫困嘎查村,287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2万户。
四、脱贫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过去一些贫困群众秉持“宁愿苦熬、不愿苦干”,“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思想,现在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依靠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贫困群众纷纷表示:“不能躺在炕上等国家救济,有了政府好政策的大力支持,有了帮扶干部的真心帮扶,依靠我们的双手好好干,不能拖了村里致富奔小康的后腿”。经过脱贫攻坚的锤炼,广大脱贫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了出来”,在精神贫困中“站了起来”,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精神面貌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五、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累计有9776名贫困嘎查村第一书记和8.5万名工作队员投身基层、奋战一线,18万名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出点子、办实事、解难题。广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