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安宁:五载岁月绘就螳川生态绿水青山的美丽底色
摘要:张勤勋说,安宁市将瞄准高质量发展,扎实抓好“十四五”规划实施,全面谱写安宁跨越发展新篇章。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在打造滇中最美绿城上实现新提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市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刘颖从6月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安宁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了解到,安宁市委始终把“两山”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年来绘就了螳川生态绿水青山的美丽底色,“十四五”期间还将在打造滇中最美绿城上实现新提升。
滇中新区党工委委员、中共安宁市委书记张勤勋在报告中说,安宁市委始终把“两山”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年来,实施污染减排项目94个,关停、改造污染企业10家,单位GDP能耗下降25.19%。垃圾分类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走在全省前列,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持续提升,PM2.5浓度下降14.8%,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17个,国控、省控断面实现消劣达标。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15.04万亩,20座矿山(矿坑)恢复植被8600亩,林木绿化率达67.8%,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1.6%。荣获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称号。
未来5年,安宁市还要坚持和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以实现生态建设的新突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到2025年,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力争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III类水以上,国控、省控断面实现IV类水以上。
张勤勋说,安宁市将瞄准高质量发展,扎实抓好“十四五”规划实施,全面谱写安宁跨越发展新篇章。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在打造滇中最美绿城上实现新提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市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化解生态隐患,消除环境污染“风险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举一反三推进生态环境隐患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排查整治,持续消除生态历史欠账。强化螳螂川等流域生态脆弱区治理,加强重点河湖沿线整治、重点区域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实现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同步推进。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环保技改,推动企业安全环保设施提升。到2025年,重大生态环境隐患风险全面排除,工业企业实现搬迁入园。
加强生态修复,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实施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河流、库塘、交通沿线面山采空区生态修复治理,完成17座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扎实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加快城市绿色廊道、带状公园和道路林荫化改造。到2025年,实现龙山等100个山体植绿、复绿、增绿,桉树、“圣诞树”100%替换,工业园区与主城之间的生态廊道全面建成,森林覆盖率达54.3%。强化高风险地块监测,抓好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加强土壤风险防控和危废处置,进一步提升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全面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强化扬尘综合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
践行低碳理念,争当绿色发展“先行者”。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两高”企业准入,实行能源和资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强建筑垃圾、厨余垃圾、医废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秸秆综合利用,构建绿色循环发展体系。开展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行动,引导企业抓好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创建,推广节能绿色材料和新能源交通工具,引导市民低碳消费、绿色出行。试点推进绿色建筑,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生产、绿色施工一体化统筹机制,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建成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创建为“无废城市”。
加强执法监管,严守生态环境“高压线”。严格执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守住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优先保障生态安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强化惩罚性赔偿机制运用,把“谁污染、谁买单,谁破坏、谁治理”落到实处。到202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降低5%、3%、2%、5%,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取得明显进步。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