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浙江绍兴:率先走出一条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

2021-06-23 06:2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浙江绍兴

摘要: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深化产业链再布局,加快“建链、强链、补链”,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现代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孙弋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给予了坚强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27次到绍兴考察调研,鼓励绍兴“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绍兴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绍兴更是打出了“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软实力”“国际范”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以全国万分之八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千分之六强的经济总量,并重返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全国“30强”,为党的百年华诞交出了市域现代化发展高分答卷。

“创新引领、数字赋能”

动能加速转换

绍兴市擦亮“名士之乡”金名片,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全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眼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治理侧精准对接,扎实推进“1+5+2”工作体系,探索建设多跨场景应用打破瓶颈、重塑制度。深化“亩均论英雄”、标准地、区域评价等组合拳改革和国资国企等各领域改革,加快建设“掌上办公之市”“掌上办事之市”,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和以“1+9”为主体的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营商环境热力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五位。

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内生性增长、一手抓外生性增长,一手抓旧动能修复、一手抓新动能壮大,坚决打破“坛坛罐罐”。

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深化产业链再布局,加快“建链、强链、补链”,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现代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同城一体、开放互联”

发展空间拓展

绍兴市积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全市域全方位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战略,“四大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高规格举办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周”系列活动,嘉绍大桥沟通杭州湾两岸,绍兴城际线实现进杭联甬,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杭甬高铁、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绍城际铁路、绍诸高速、杭绍台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段和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交通圈逐步实现,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标志性平台启动建设,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互补、文旅互融、民生互享、政策互鉴全面深化。

获批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综合保税区、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实现由一个市辖区向三个市辖区的历史性转变,市区面积扩大到2942平方公里,设立绍兴滨海新区,对标“一线城市”标准建设镜湖大城市核心区,诸暨、嵊新组群能级不断提升。

“人文为魂、生态塑韵”

城市品质跃升

绍兴市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绿色为基、人文为魂,彰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独特韵味。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成功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高标准办好公祭大禹陵、兰亭书法节等文化活动,全面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和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努力把文化打造成为绍兴“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出台《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世遗标准”保护利用绍兴古城,高品位推进“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建设。坚持“文商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谋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举措,坚持不懈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域全领域开展能效综合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颁布实施《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行动、净土行动、清废行动等重大战役,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形成全形态全链条全市域生态治理的“无废城市”绍兴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建设、信访“最多跑一地”改革、公安情指行一体化建设、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系列创建、智慧民意感知体系建设等“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