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作为标杆城市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会上交流经验
摘要: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通过3年来的评价实践,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评价工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持续显现。
中国发展网讯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苏州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交流会。会上,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参评城市代表围绕开办企业、劳动力市场监管、办理建筑许可等中国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领域,先后分享了国内国际先进做法、推动营商环境快速优化提升的典型经验,并相互进行了点评交流。武汉市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和点评发言。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2018年以来,牵头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通过3年来的评价实践,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评价工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持续显现。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以“四办”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政务服务“不打烊”
疫情期间,为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通过网上受理办理、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等方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不见面审批,打造政务服务“不打烊”,全市受理政务服务办件443.1万件,网上办件占比96%。为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生产、项目建设提供特事特办审批服务,全速助力火神山、雷神山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保障复工复产,全市1万多家“四上”企业在1个多月时间里实现“应复尽复”,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面复工。
武汉市作为封控时间最长、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在去年一季度GDP下降40.5%的情况下,全年经济总量达1.56万亿元,重回全国城市前十,被誉为疫后重振的“风向标”,“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四办”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武汉市政务服务工作始终以“四办”改革为主线,每年聚焦一个主题,重点突破、逐年提升。先后围绕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证照归集与数据共享、“五减”“五通”及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序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全市政务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比例分别达到76.23%、99.21%、90.01%、99.92%。
为了全面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武汉市推进“五减”(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持续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最优标准,从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工作机制六个方面,系统重构审批流程,将跨部门、跨处(科)室的多个事项,整合成符合企业群众表述习惯的“一件事”;推行“一事联办”,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减事项、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
围绕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五通”,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推动系统对接。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共享,推动实现证照信息自动关联获取、线下办事免交实体证照。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智慧审批”和“秒报秒批”。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行电子证照等核验数据全程上链“一码亮证”。
在企业开办领域,全面实施“210”标准,将开办时间压减到1天内;在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功能,深化帮办代办服务,开展“承诺可开工”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在不动产登记领域,实现一般事项即办即结和高频事项1个工作日内办结、23项业务“网上办”;依托区块链中枢能力,创新推出“税链通”服务,新建商品房网上办理不动产证时间压缩至原来一半。
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
近年来,武汉市深化综合窗口集约服务,以“一件事一次办好”为原则,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持续完善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完善综合窗口收发件系统功能,做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通过扩大“通办”“就近办”,聚焦户政、社保公积金等领域,打破企业群众办事注册经营地、户籍所在地限制,实现民生高频事项“全市通办”。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及部分沿海城市签订合作协议,以设置专窗、自助机联通等方式,推进跨省跨市通办。完善一体化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实现300项高频事项“就近办”。
据悉,目前,武汉市已经完成政务服务评价国家标准试点工作。已经将“好差评”和地方特色的“双评议”有效融合,实现评价事项、评价对象、评价渠道全覆盖。服务优不优,群众说了算。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