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智库:通过政策对冲和缓解其它费用的成本

2021-06-11 14:51 中国发展网
大宗商品

摘要:2、要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的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并且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生存危机。相关研究表明,这类企业的成本对税费也是非常敏感的,这时候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在大宗商品涨价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压力之下,通过政策对冲和缓解其它费用的成本,进而缓解它整体成本上升的压力。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7期)于线上举行。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春海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就以下三部分内容展开:

一、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特点和性质;

二、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持续性如何;

三、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的影响与对策;

首先,报告指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迅速、涉及面广,从长期轨迹看是对疫情前变化趋势的回归。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大宗产品价格指数上涨超过70%,无论是食品类、工业原料,农产品、金属、能源等都在上涨。但是把这一价格变动放在更长的趋势和时间样本中去看,会发现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还是对疫情前变动趋势的回归。

大宗商品价格在外生冲击之下,无论在此次疫情冲击还是之前出现过的金融和其他方面的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都表现出先大幅下跌后大幅攀升的特点,这是非常常见的变动模式。如果把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异常变动平滑掉,可以看到2020年以来的变化与过去的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不同。如果仅仅看今年以来的变化,在变动幅度上与疫情前相比也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除了价格指数以外,再看具体的价格水平,也能够看到,无论在能源价格、贵金属价格还是基础金属价格,总体上并没有超过2008年危机以来的高点。能源的价格基本延续了过去的波动特征。贵金属的价格相对比较特殊,它上涨相对比较快,不仅延续了疫情前的上涨趋势,还叠加了疫情冲击之下的避险动机以及流动性支持下的投机行为。

其次,报告指出当前各国经济重启和修复期的需求回升还没有那么强劲,不足以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如此全面迅速地回归,因此,大宗价格上涨的背后还应该有其他原因。跨国疫情动态差异带来的供求错配,长期的经济结构性调整趋势,欧美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定位的转变,诸多因素的相互叠加,共同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从总体经济状况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就业等关键性经济指标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疫情的损伤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修复。因此,经济恢复拉动的需求回升,不足以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如此迅速全面的回归疫情之前。这也意味着它背后存在其它的支撑因素。在能源类这块,驱动能源价格上涨的不仅仅是需求回升,还有供给方面的约束。供给侧和正常时期相比更大程度的收缩,是驱动石油乃至能源价格上涨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疫情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疫苗大幅度推广,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全球疫情状况并没有真正得到缓解,更多的是疫情的地域分布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另一方面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疫情在加速恶化。发达经济体主要作为大宗产品的需求方,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作为供给方。受制于疫情恶化以及疫情防控趋严,大宗商品的供给增长还面临着非常强的约束。这样整体来看,在大宗产品供求层面可能就会出现错配。

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背后还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支撑因素,即主要发达经济体或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定位的转向。疫情期间,财政政策的定位更多的是救助和维持,所以更多支撑了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能力。随着主要经济体疫情的缓解,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向。去年疫情当中,中国已经从疫情救助和经济维护转向加速疫情经济复苏。美国拜登政府今年3月份退出的就业计划,代表着美国财政政策目标定位的转变。财政政策现在越来越关注长期导向下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对经济当中的结构要进行重大的调整。这样的长期结构性的变化,必然会对大宗产品的需求结构乃至它的价格走势产生长期趋势性的影响。

再次,报告指出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对企业生产成本带来明显冲击,但对消费价格的传导目前主要集中直接的能源消费渠道,对消费价格的全面影响还没有显露。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沿着整个产业链,从企业投入到企业产出,从上游到下游,从企业到家庭,传导效应目前还没有全面地显露。目前,制造业层面投入价格上涨快于产出价格,主要经济体当中工业出厂价格上涨快于消费价格上涨。这也就意味着在生产当中,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目前承担着比较大的成本上涨压力,进而也可能会到导致利润的损失。成本冲击已经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中显现出来,如果再进一步叠加半导体行业供给缺口、国际物流不畅、国际运输状况的紧张以及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目前情况与欧美类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胀的压力还没有全面地体现,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处于相对低位的状况。目前主要是下游工业企业承担比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但比较麻烦的是,经历疫情冲击和过去一年左右的艰难度日,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没有能力承担进一步的成本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亏损压力。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身抵抗成本冲击的能力就非常弱,这就意味着它需要进一步向下转嫁成本。一旦出现这样的转嫁,就带来最终消费价格大幅攀升,同样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巨大冲击,此时家庭消费需求的复苏乃至整体经济复苏过程可能就会受阻。

最后,报告对于当前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困境提出了政策建议。

1、面对这样的成本上升压力及其带来的通胀压力,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简单地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候需要更多考虑的是,面对这样的必然成本上升的压力,如何在上中下游企业、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合理地分担成本。

2、要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的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并且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生存危机。相关研究表明,这类企业的成本对税费也是非常敏感的,这时候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在大宗商品涨价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压力之下,通过政策对冲和缓解其它费用的成本,进而缓解它整体成本上升的压力。

3、面临成本和价格大幅度上升,很多企业的流动性可能开始出现问题,这时候需要提高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应对其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压力。此时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比较小,更多的还是在财政层面去发挥它的成本分担、对冲和缓解的功能。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