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反食品浪费在“减量”同时还需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变

2021-06-10 09:2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反食品浪费

摘要:如今,我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自此,遏制食品浪费终于有法可依。

 反食品浪费既需要采取“光盘行动”,也需要促进生产方式向更加绿色转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反食品浪费既需要采取“光盘行动”,也需要促进生产方式向更加绿色转变。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荆文娜

“建议政府将浪费(食品)当成犯罪行为来进行限制。”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发出的呼吁。如今,我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自此,遏制食品浪费终于有法可依。

事实上,几年前,我国已提出“光盘行动”等防止食品浪费的倡议活动,尽管如此,浪费食品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坚持增产与减损并举,既要治理“舌尖上的浪费”,更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对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节约减损工作进行整体部署。

此时我国立法以反对食品浪费,该如何解读?对杜绝浪费的作用有多大?对粮食安全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建立反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发挥法律引领和规范作用

继不久前的“倒奶”事件后,“被丢弃的面包”又让食品浪费问题进入公众的视野。民以食为天,在我们儿时的教育中,就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防止食品浪费,我国先后出台并实施了相关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文件,如2014年出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对政府机关的行为进行规范,随后发起面向公众的“光盘行动”倡议等。“改变人们的日常消费观念和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食物浪费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容小觑。”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1800万吨/年,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以人口3900多万的加拿大为例,这相当于加拿大一年的食物量)。这一数据触目惊心。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我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而这“吃饭不愁”的背后,饱含科研人员几十年来不断攻关的艰辛。袁隆平院士曾表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亩产提高5斤、10斤都是很艰难的事。

粮食生产安全有保障不是人们无节制消费的理由。据估算,中国每年的粮食损失和浪费总量约是国内粮食总产量的6%~25%。以联合国粮农组织6%的结论为参考,大约相当于吉林省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自然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认为,这一数值可高达10%和25%。在此背景下,不难想象,在约半年时间里,从有关“吃播”节目的叫停,到“反食品浪费”相关法律草案的讨论,再到《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可见我国反对食品浪费的决心之坚定。

不过,有了法律就一定能杜绝浪费吗?“反对食品浪费需要长效机制,立法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占峰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对此,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韩娟表示赞同。她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的推进,未来我国粮食消费将依然保持刚性增长趋势。

解决食品浪费问题,既涉及经济活动中多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涉及社会生活中消费习惯的改变,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食品浪费需要“减量”,但又不仅仅是“减量”。既需要采取“光盘行动”,也需要促进生产方式向更加绿色转变。同时,还应提倡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采取人人可参与的行动方案,建立严格监管的长效机制。“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建立反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是《反食品浪费法》的最大意义所在。”韩娟强调。

促进消费和反对浪费并不矛盾,中国需建立绿色消费理念

当然,食品浪费并非中国仅有,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一些国家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反浪费举措,并演化出一些成熟的管理体系和实践经验。如在欧美韩等国家和地区推行垃圾按量计费(Pay-as-you-throw),以及日本政府财政支持“食物银行”(Food bank)等社会组织参与对临期食品或过剩食品的接收和再分配等。

方莉表示,《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的背景下,意义更为凸显,减少浪费对提高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到2030年将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少一半,中国《反食品浪费法》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行业引导、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反食品浪费社会共治机制,为全社会确立了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

需要注意的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而餐饮消费又是全面消费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在促进全面消费的同时又不造成食品浪费?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是建立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限制餐饮消费的基础上,而是要树立‘消费而不浪费’的绿色消费观。开源更要节流,保障宝贵的粮食资源发挥最大效用。”韩娟表示,《反食品浪费法》开宗明义,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全面促进消费’聚焦到餐饮消费领域,是人们为了追求更高餐饮品质的消费升级,是特色与传统饮食的百花齐放,是新营销模式推动下的餐饮产业标准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动力更强、后劲更足,而绝非大肆挥霍、一味讲求排场、对食物缺少尊重等食品浪费行为。”

“促进消费和反对浪费并不矛盾,中国需要进一步分析食品浪费产生的环节和原因,制定减少浪费的目标和计划,监测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方莉表示。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浪费报告》对部分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城市餐饮业人均浪费率为11.3%;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问题也相当严重,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在各种供餐方式中,校园盒饭食物浪费最为严重,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制定计划加以改进。从党政机关、学校以及重要的供餐机构入手,抓住重要的参与者和重要环节。”方莉说。

同时,韩娟强调,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不仅应在最终消费端努力,还需要全产业链条的共同努力。“尽快找准我国目前粮食节约减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工作。”韩娟表示,一是推动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消费各环节减少损失和浪费的技术创新,思考如何通过科技预防和减少收储体系、技术工程、加工方式、加工技术、冷链运输等各个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二是加强引导民众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消费习惯。

中国减少浪费对全球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涉及社会很多执行机构共同参与,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食物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减损由不同部门分管,需要统一协调行动。希望能够尽早出台法律的实施细则。”方莉表示,此外,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形成还需灵活运用相应市场机制促进节约,减少浪费。比如通过推动合理的食品定价,特别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纳入其中,避免食品过度消费。“当然,要同时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让其因价格上涨受到损害。”方莉强调,在追溯系统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今后可以在食品数字化标签上增加其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让消费者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选择。

在方莉看来,《反食品浪费法》还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减少食品的损失和浪费就相应减少了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库资料显示,农业食物系统减排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不容忽视。我国农业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达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占世界农业排放总量的比重约为12%,是全球第二大农业排放国。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农用地排放、动物肠道发酵、水稻种植、动物粪便管理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排放温室气体以甲烷和氧化亚氮为主。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占全国相关排放量的比例分别超过40%和50%。

“农业是减少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中坚力量’,同时在增加碳汇方面至关重要。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根据农业大学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可将2060年农食系统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7个百分点。”方莉强调,“中国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也是对全球的贡献。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融入全球供应链,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在万亿级,减少浪费也可以对全球的生态保护做出间接贡献。”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