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双碳目标”,地方经济转型和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
摘要:李俊峰表示,实现碳中和时间虽然还有近40年,但若是浙江、广东、海南等地不在2040年或者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全国则无法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特别是能源的转型发展如何精准地服务碳达峰这一目标以及地方在迈向碳达峰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路径仍值得探讨。日前,由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在京举行。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围绕地方实现碳达峰的具体路径建言献策。
碳中和是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欧洲主要国家约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一共需要用60年时间,而中国只有近40年的时间,任务艰巨。
在朱民看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发展背后,是巨大的投资。朱民介绍,据估算,从现在起到2060年,中国每年将有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5%~2%的资金投入到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碳中和科技创新之中,预计今年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他谈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会带来科技、工业、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进步。
东部地区应在“十四五”期间碳达峰
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期间中国70%~75%的地区碳排放能够实现达峰,这样才能在2030年顺利实现全国达峰目标。
李俊峰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有全局观念,要有紧迫感。全国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至少大部分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都要在“十四五”期间达峰。
他分析说,实际上从能源消费增长来说,中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拐点。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和本世纪初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过去是全面增长,现在则是由一两个项目拉动增长。所以,各地对于如何把握发展节奏,能源消费增长与否,应该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李俊峰提出,现在一些地方有“达峰恐惧症”,害怕当前碳排放还没有真正达峰,“将来一旦增长,该怎么办?”其实,达峰只是一个拐点,之后可能还有一些波动,包括小幅的增长、下降等反复,然后慢慢地度过一个平台期。
李俊峰表示,实现碳中和时间虽然还有近40年,但若是浙江、广东、海南等地不在2040年或者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全国则无法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李俊峰还表示,在做能源研究、能源开发、能源规划、能源转型的时候,就要开始部署一部分地区率先进入碳中和。通过这些地区的经验,找到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为全国未来的碳中和积累经验。其中,也包括央企、大型企业等率先探索转型之路。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晓明分析说,长三角地区是当前中国碳排放的一个重点区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显著。但与此同时,长三角也是中国绿色低碳领域发展的重要基地。他表示,在绿色发展方面长三角已经有比较多的储备,如长三角是中国光伏制造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企业和从业人员最集聚的区域。在技术创新方面,该地区光伏、氢能、储能等碳中和相关领域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谈及该地区未来应如何更好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服务时,朱晓明建议:一是要以应用拓市场,建设世界级的低碳产业集群;二是继续压降煤炭的消费,着力降低燃煤比重;三是强化智能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度能力。此外,还应建设碳中和的创新高地,设立一批高碳企业的脱碳技术、建设一批碳中和的试点示范项目等。
当前,上海正在搭建国家碳交易市场。朱晓明认为,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让上海碳交易市场发挥好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还应借此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扩大交易品种,活跃交易活动,让企业积极推动交易市场的建立,并参与到减排行动中。
实现“双碳”目标地方实践尤为重要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若想为之后的碳中和争取更多时间,应尽可能将碳达峰的日期提前,地方实践尤为重要,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及产业布局比较优势,统筹优化不同地区在发展、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确定能源供给地区与品种格局,确定能源跨区输送通道的分布。二是继续深化土地政策的改革。三是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要适应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基于市场的财政激励政策环境。四是关注碳市场的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多样化影响。五是支持地方的能力建设,加强指导和帮扶等。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海南要实现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在清洁能源上可以做更多“加法”,例如可依靠自身的灵活性政策,在交通电气化、高速公路充电桩基建等领域实现布局。同时,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风电、核电等领域海南也有施展拳脚的潜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过去10年,深圳碳排放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2010~2019年这10年来,深圳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导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了更有质量、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唐杰认为,深圳具有2022~2023年碳排放达峰的可能性。
此外,唐杰表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会持续产生结构性减排效应。碳强度下降幅度将延续过去10年的趋势,累计下降将明显超过国家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按国家考核口径,“十四五”碳排放年均增速将在0.5%以下,根据国际上已达峰地区的经验,标志着深圳进入达峰平台期。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内蒙古的资源条件完全可以保障它从煤炭基地转为清洁电力生产基地。内蒙古有丰富的清洁资源。“双碳”目标下,2030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总量有望达到15亿~16亿千瓦,2050年将达到45亿~60亿千瓦。若内蒙古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能达到全国的1/5,可在很大程度满足华北、华东的能源需求。年均新增投资需求有望达到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
傅莎还表示,内蒙古应在实施基地转型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本地清洁能源和热力系统,以绿色赋能助力高耗能产业转型。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表示,在碳排放中,电力行业是第一名,其次是化工、交通、建筑等行业。作为一家化工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公司进行了研究探索,通过自身解决,从可行性、技术性、经济性上为实现“双碳”目标走出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子。他认为,化工企业有很大的排放量,关键是要从源头解决排放问题。近年来,企业开始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太阳能发电制氢。由于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下降很快,使得企业的成本也降下来,同时减少了火力发电,从源头上实现减排。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