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各地如何谋划绿色转型之路?
摘要:施工图已给出,“双碳”目标之下,各省市应如何结合自身实现绿色转型?小编近日也参加了一些论坛、座谈会,听大咖们为各省的转型路径把脉指引。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综合报道 刘丹阳
5月18日,在国家发改委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时间回溯到2020年,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我国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形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怎样正确理解“双碳”目标?
在“十四五”碳达峰阶段,眼下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碳达峰不是“攀高峰” 要防止地方发展高耗能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处在大约100亿吨的水平,“双碳”目标符合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杜祥琬指出,碳达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础。不能把碳达峰理解成为“现在尽量用得高一点”,而是要把碳强度降低65%以上,大约相当于105亿~110亿吨二氧化碳。在此情况下,在力争实现碳达峰时“要想着不是为了数字高,而是为了下一步实现碳中和”。
在杜祥琬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无疑,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会带来科技、工业、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进步。
那么,眼下的“十四五”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施工图”了吗?
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指明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7方面工作,即从能源体系、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碳汇能力、国际合作等7个方面对碳达峰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次会议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为今后5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中国发展网小编梳理了一下,此次会议之后,国家发改委即马不停蹄地动起来,大致做了这些事:
3月17日
3月1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组织召开全国发改环资系统2021年工作部署推进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2021年重点工作。会议提到,特别要深刻认识节能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坚持能耗双控制度不放松,深挖节能工作潜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精神,抓紧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工作,建立工作体系,打好工作基础,分解目标任务,强力推动落实。
3月18日
3月18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就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3月25日
3月25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就做好碳排放核算摸底和达峰前景分析有关工作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建议。
4月1日
4月1日上午,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参加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工作会,对加快推进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提出工作要求。会议强调,各行业协会要加快推动有关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能耗双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4月30日
4月3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落实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会议指出,各地区要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潜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今年全国能耗强度降低3%左右的目标任务。同时,希望各地区发改部门全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
5月13日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对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进行“点名”,要求相关地区大力推进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同时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拿下来。
……
此外,国家发改委刚印发的《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了重点支持的4个方向,节能减碳是其中之一,具体将支持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改造,城镇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与综合能效提升。
施工图已给出,“双碳”目标之下,各省市应如何结合自身实现绿色转型?小编近日也参加了一些论坛、座谈会,听大咖们为各省的转型路径把脉指引。
长三角:建设世界级的低碳产业集群
你能想象到,人们传统印象中绿意盎然、生态优美的江南水乡——长三角地区,其实是国家碳排放重点区域。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苗露摄影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晓明分析指出,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国家碳排放的一个重点区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显著。但与此同时,长三角也是中国绿色低碳领域发展的重要基地。朱晓明表示,在绿色发展方面,长三角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一些储备,如光伏产业,长三角是中国光伏制造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企业和从业人员最集聚的区域。在技术创新方面,该地区光伏、氢能、储能等碳中和相关领域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谈及该地区未来该如何更好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服务时,朱晓明建议,一是要以应用拓市场,建设世界级的低碳产业集群;二是继续压降煤炭的消费,着力降低燃煤比重;三是强化智能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度能力。此外,还应建设碳中和的创新高地,设立一批高碳企业的脱碳技术、建设一批碳中和的试点示范项目等。
当前,上海正在搭建国家碳交易市场。朱晓明强调,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让上海碳交易市场发挥好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还应借此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扩大交易品种,活跃交易活动,让企业积极推动交易市场的建立,并参与到减排行动中。
在江苏,5月19日2021碳达峰碳中和无锡峰会上,无锡市政府与国家电投集团签署“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框架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国家电投将在无锡地区开展一系列规划项目,为无锡市每年贡献约1000万吨的碳减排量,对碳达峰年峰值降低的直接贡献超过10%。包括国家电投利港光伏发电项目在内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金融投资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近200亿元。
深圳:将在“十四五”进入碳达峰平台期
作为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深圳在绿色发展方面负担轻,具有先发优势。
新华社供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过去十年,深圳碳排放的增长显然低于经济增长,正处于脱钩过程当中。2010-2019这十年来,深圳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导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了更有质量、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全市碳排放呈现总量增长趋缓、碳强度持续快速下降、结构减排效应显著增强的特点。
在分析深圳市“十四五”碳排放趋势时,唐杰认为,深圳具有2022-2023年碳排放达峰的可能性。“十四五”时期,深圳产业将持续转型升级,产业高级化、结构高端化仍将是降低碳强度和碳排放的重要推动力量。预计制造业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高产出低碳排放行业占制造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低碳强度的新兴制造业占比明显上升。预计到2025年,优势制造业占比会超过82%,比2019年提高5个百分点。
此外,唐杰表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会持续产生结构性减排效应。碳强度下降幅度将延续过去十年的趋势,累计下降将明显超过国家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按国家考核口径,“十四五”碳排放年均增速将在0.5%以下,根据国际上已达峰地区的经验,标志着深圳进入达峰平台期。
海南:立足自贸港经济建设契机聚焦高附加值产业
新华社供图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海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走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当中走的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而是应当立足于自贸港经济建设的契机,聚焦更多高附加值的产业,寻求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
柴麒敏分析,海南要实现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在清洁能源上可以做更多“加法”,例如可依靠自身的灵活性政策,在交通电气化、高速公路充电桩基建实现布局。同时,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风电、核电等领域海南也有施展拳脚的潜力。
柴麒敏相信,海南在高质量建设碳中和自贸岛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绿色投资、供给、就业,能给其带来超越传统的发展路径。同时,在依托全国众多资源,特别是大湾区等资源的背景下,海南能作出更多创新和贡献。
内蒙古:从煤炭基地转为清洁电力生产基地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苗露摄影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内蒙古的资源条件完全可以从煤炭基地转为清洁电力生产基地。
内蒙古有丰富的清洁资源。傅莎估计,“双碳”目标下,2030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总量有望达到15亿至16亿千瓦,2050年将达到45-60亿千瓦。若内蒙古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能达全国的1/5,可在很大程度满足华北、华东的能源需求。年均新增投资需求有望达到5000-6000亿元人民币,占当前GDP比重的30%左右。
傅莎还表示,内蒙古应在实施基地转型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本地清洁能源和热力系统,以绿色赋能助力高耗能产业转型。
山西:经济结构应尽快调整到低碳创新方面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任务很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苗露摄影
山西是煤炭大省,2020年原煤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27.7%, 而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当中的占比超八成,碳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山西的能源转型之路对全国实现“30·60”目标至关重要。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周大地研究员表示,山西煤炭消费量加速下降将成为不可扭转的长期趋势,煤炭产业的维持和延伸发展取决于能否解决碳排放问题。今后10年是一个关键过渡期,也是非化石能源和终端用能结构的加快调整期,煤炭市场将出现实质性变化。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存量产能,争取为能源和经济转型有所积累,促进山西的经济结构尽快调整,争取在工业,建筑,材料等领域的低碳创新方面争取先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陈怡研究员对山西给出的建议是:根据“十四五”总体部署,尽快出台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以便加速山西的能源转型进程。
四川:将能源转型作为碳达峰碳中和重中之重
新华社供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周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制定合理的水电开发规模和强度规划。
围绕“风光水”,四川省清洁能源产业联盟秘书长刘麒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高碳能源的开采使用是形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是促进碳达峰的一项核心任务。“建议利用水、风、光、储、氢等一体化的多能互补开发思路和创新的能源技术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小步快跑,加大力度推进。”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罗彬建议,未来40年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用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要找准四川的定位,结合碳达峰约束的要求研判未来十年走势和增量空间;要抓实抓细碳排放存量削减,深度挖掘煤炭减量潜力和节能潜力;要管总管早碳排放增量控制,坚决遏制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高的项目上马。同时还要坚持法规和科技先行,出台四川省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大力推动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辽宁:森林吸碳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苗露摄影
“实事求是地说,辽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由于我省重化工、冶金等能源高碳产业占比较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之下,将是未来受限制的领域,压力会很大。”辽宁社科院院长李万军坦言,社会各界均要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生态除碳的能力有多大?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提供了一组数据:辽宁森林碳汇占陆地生态系统的80%以上,目前辽宁森林资源中中幼林占比约55%,树木越是“青壮年”碳汇能力越强,意味着未来辽宁省森林吸碳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通过森林经营、树木品种优化研究,都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
终端除碳之外,源头端减排也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建议,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来推动重化工业等减排,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储能、精细化工等新兴战略产业以及清洁能源。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