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上海人社部门“逆势”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成绩单
摘要:近年来,上海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保持在20%左右的较低水平;居民整体创业活动率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超过3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上海的就业形势在经历了去年疫情影响导致的大幅波动之后,已经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并持续稳中向好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项就业数据都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截止4月末,全市正规就业人数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6.91万人;新增就业岗位29.8万个,已完成全年目标的59.6%;城乡登记失业人数14.58万人,控制在18.5万人的目标之内;帮扶引领成功创业3784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37.8%;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3683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4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就业形势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高度和竞争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努力,上海的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就业服务不断优化,既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也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近年来,上海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保持在20%左右的较低水平;居民整体创业活动率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超过35%。
进入建党百年的新时代后,上海的就业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追求更高质量就业的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才能支撑更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就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确保劳动者有岗位、有收入,还将更注重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关系、人才发展等各方面水平。上海人社按照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率先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地探索和贡献。
上海人社从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科学的就业结构、宽松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的劳动报酬、健全的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出发,严格按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总体要求,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具体职能,在就业培训、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夯实工作举措,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去年国家人社部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中,上海获得了14个服务项目奖项,两位参赛的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还分别获得了“全国十佳职业指导人员”和“全国星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称号,充分展现了上海公共就业服务队伍的风采和能力。
今年以来,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上海人社局把那些失业时间较长、找工作有困难的劳动者就业问题当作重中之重,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全力进行就业帮扶。
首先是鼓励他们市场化就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能力较弱,用人单位在使用这类群体的积极性也不强,因此,上海人社局专门出台了鼓励政策,用人单位吸纳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通过补贴扶持,提升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是鼓励灵活就业。灵活就业门槛低、技能要求不高,是比较契合“就业困难人员”特点和要求的就业门路,但灵活就业的收入稳定性不高,社保缴费均要个人承担。上海人社局制定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的政策,减轻其就业成本。
另外就是开展公益性岗位就业托底。社会上总有一小部分困难群体,由于自身能力差、或是身有残疾等因素,的确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对于这类人群,上海人社局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通过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的扶持,让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问题。
对于“就业困难人员”,上海人社局一直有个承诺,就是在不挑不拣,服从安排的前提下,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在认定后三个月内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成员在一个月内实现就业。2020年,全市共帮助6.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职场经验不足的问题,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鼓励企业招用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以及为了让从事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免去后顾之忧,上海人社局先后推进实施了青年见习政策、制定了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出台了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以及实施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的补贴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举措。
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上海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也采取了多种形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今年3月-5月举办的“2021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4月底举办的“2021年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以及下半年即将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活动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或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上海人社局还通过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给予重点帮扶,通过组织就业援助员、职业指导师排摸需求,动态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人特点、求职需求、培训见习需求等信息,完善“实名制”精准服务制度,帮助他们制订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引导其尽快实现就业。
此外,上海人社局还有一支800余人的创业专家志愿团队伍,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咨询指导服务。大学生可以在创业专家志愿团老师的指导下,理性创业、成功创业。
5月17日,上海人社局局长赵永峰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时表示:“上海人社局计划在未来2-3年的时间,通过“数字人社”建设,推动人社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建成以“数字底座、数字经办、数字决策、数字监管”四位一体的数字人社大平台。”赵永峰说,求职者只要输入意向工作岗位、企业单位性质、地理位置、期望收入等关键字段后,系统会根据求职者的预期和后台数据库中其以往的学历水平、所学专业、就业痕迹、求职特征等信息,自动显示相契合的岗位,按照匹配度由高到低排序呈现,并附带推送该求职者所能享受的政策补贴。
赵永峰表示,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人社治理、人社服务的全方位数字化,继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智能的人社服务。力争让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市民都能在与人社业务的互动当中,感受到高效、便捷、有温度的服务体验,最终服务上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实现。
据赵永峰介绍,目前,已上线功能246项,累计下载量达到1180多万笔,每天有超过5万人在“上海人社”APP上查询和办理业务。未来,上海人社将通过提供主动、精准的服务,实现个人求职者应聘“一键匹配”!
鼓励有能力的劳动者创业,通过创业实现自身就业,带动更多人就业。目前,上海市市场主体首次超过300万户,这意味着本市几乎每8人里面有一个创业者,创业也成为上海市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对于劳动者创业,上海人社局创新服务理念,健全服务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予以全力支持。
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构建了本市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保费补贴、房租补贴;创业培训、见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等。全本市居民创业活动率继续保持在11.8%的较高水平,每个创业企业平均创造8.1个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日益显现。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小微创业企业发展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上海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优化工作举措。
首先是在优化审批流程,将线下申请受理改为线上的同时扩大了合作银行——由原来上海银行1家增加到了12家,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上银村镇银行等。
其次是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了专项贷款产品。把创业大赛活动与创业担保贷款结合起来,开发了“创翼贷”,为近三年获得过“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海赛区奖项的创业组织提供快速审批、优惠利率的担保贷款,最高可获贷300万元。据赵永峰介绍,上海人社局下一步还将研究推出“示范基地推优贷”“人才贷”等新的专项产品。创业者可以通过“海纳百创”微信公众号查询详细信息,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贷款产品。
再就是为了满足创业者成长需求,上海市人社局以需求为导向地推出了各类公共创业服务和创业活动,专门成立了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目前,该志愿团已有800多名创业指导专家,其中有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政府管理服务人员等等,能够针对创业者成长途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公益的指导服务。与此同时,上海人社局还先后举办了“东方讲坛创业生涯讲座”、“创业训练营”、“垂直领域路演活动”、“创潮秀等创业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仅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始终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继2021年“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之后,上海人社局以先后在各行各业全面推行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上海人社局从“大职教”视角出发,与市教委出台职业院校育训结合激励计划,建立与院校承担社会培训挂钩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有效调动院校和教师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目前,上海人社局正在探索建立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事宜。此外,上海人社局加快引进了一批国境外优质蓝带、普华永道、瑞伯、艾基埃等知名品牌培训资源,提升本市培训能级。
在加大政策供给方面,上海人社局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形成包括鼓励劳动者个人自主参加培训、支持企业集中开展职工培训、针对特定群体实施紧缺急需专项培训的1+1+X的培训政策体系。
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支持有培训能力的大企业结合岗位需要自主开展职工培训,通过各区职工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培训服务。他们还出台了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实施技能提升补贴的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此外,上海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除了对企业和劳动者参加培训的普惠性政策以外,还开展世赛选手培养基地建设资助、高技能人才专项资助、公共实训基地资助、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资助等,全面加快本市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首先,普及企业新型学徒制。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支持各类企业联合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针对重点培养的职工,特别是青年后备高技能人才,通过岗位带教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徒培养,政府予以经费补贴。
新型学徒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双身份”,学徒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培训学员;二是“双载体”,学徒既在企业技能岗位实际工作,又在合作院校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三是“双师资”,学徒既由企业师傅带教,也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训;四是“双评价”,培养成果既和证书挂钩,又强调企业对学徒的岗位评价。这几个特点为学徒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次,为了不断拓展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在职业资格证书清理、规范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上海人社局启动了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为主体、政府部门指导监管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
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大力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于有条件的用人单位,特别是市属国企、大型民企、知名外企,支持其结合生产经营服务需要,面向单位职工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上汽集团、电气集团等国企,特斯拉、携程旅游等外企、民企都已经参与到了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
对于有条件的市级行业协会,上海人社局鼓励他们面向不具备自主评价条件的会员单位职工,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截至4月底,上海全本市经备案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90家,评价项目覆盖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物联网技术等先进制造领域,信息技术、网络游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以及养老服务等紧缺急需项目共5606个。
上海人社局还通过公开征集遴选一批行业组织、职业院校、龙头企业作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指导其面向中小企业、院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评价服务。今年首批遴选的社评组织书有16家,涉及到了33个职业工种,基本覆盖了已退出职业资格目录且由人社部门组织实施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实现了评价工作的平稳过渡。目前,上海人社局正采取“双遴选”方式,向各行业主管部门、市级行业协会、区人社部门等征集新职业和紧缺急需职业,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征集遴选社评组织。
对于经评价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效用等同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员可对应享受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专项经费资助、人才引进落户、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同时,上海人社局引导企业建立职工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制度。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1万人次,核发证书2.6万本。
赵永峰表示,上海人社局下一步还要提质扩面,健全人社牵头、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持续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充分落实企业评价自主权;同时有序推进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扩大评价覆盖面,提升评价质量,确保证书含金量,为更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三,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在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和表彰激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促进顶尖高技能人才通过选拔脱颖而出。上海人社局进一步完善政策,探索形成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市级大赛为主体、行业企业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为基础的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发挥世赛的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改革办赛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做好选手培养,积极备战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赛,并力争在家门口为祖国争金夺银。
二是开展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各行各业的高技能领军者。目前,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已被纳入市政府表彰序列的项目,这是对技能人才最高的荣誉奖励。据了解,最近上海人社局将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展评选活动,届时将评选出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10名、上海市技术能手90名。
三是开展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资助,发挥高技能带头人在技术攻关、带徒传技、技能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上海的高技能人才资助工作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通过这个平台,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在各行各业成为了技能带头人,带动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整体提升。今年上海人社局将继续资助100名首席技师、3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赵永峰说,通过竞赛选拔和评选资助工作,上海人社局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使上海成为注重技能培养、鼓励技能成才的城市典范。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海归”人才。“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与“海归”人才的气质特点高度吻合,使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选择上海、喜欢上海、留在上海。
今年以来,上海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代留学人员工作方针,张开怀抱热情欢迎留学人员来上海就业、创业、乐业。
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累计达到20万余人,引进的留学人员总体上具有学历高、年龄轻、结构优、拥有国际视野、发挥作用明显等特点,9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平均年龄28岁,80%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院校,海归人才对上海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上海通过留学人员落户政策引进海归人才超过6.7万人,每年引进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去年,上海共通过落户引进留学人员2.2万人,今年一季度,留学人员落户近6000人,同比增长55%。
上海市政府出台《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引起了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和留学工作界、人才工作界的密切关注和热议。
在此之前,上海人社局已陆续出台了多个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就业、创业、乐业的政策文件,发布了“4+1”海外人才新政,为留学人员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去年底,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为了解决好落户这件留学回国人员的“心头事”, 上海人社局对留学人员落户政策进行了大幅优化完善,进一步放宽社保缴费基数、缴费时限,同时,将原来的“回国后应直接上海工作”调整为“回国后2年内来本市工作”。
同时,上海人社局还实施了“网上办、马上办、上门办、一口办”服务举措,申办材料大幅精简,减少一半以上,申办时间也缩短到了15个工作日,这些举措为海归人才来沪工作、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和稳定预期。“凡是上海紧缺急需的国际化留学人才,只要来了,我们都欢迎”。上海人社局局长赵永峰如是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人社局推出人才服务“四个办”,即“网上办”“马上办”“上门办”“一口办”,以更加开放有力的服务举措来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网上办”就是指人才业务办理采取“网上预审,线上服务”的新模式。人才业务往往涉及每一位人才的切身利益,时间跨度长,人才流动越频繁,跳槽越多,申报材料就越多。以前,单位人事是捧着材料直接去受理窗口,如果资料不齐全,就要来回奔波。现在就不一样了,数据都在网上走、线上改、掌上查,最多线下跑一次。
“网上办”的最大好处就是压缩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网上办”,跨部门证明材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快递直送”到求职者的申请页面,办事方便多了。以前,办理一项人才业务可能要递交厚厚的一叠材料,现在已经慢慢地变成用一个最小号的夹子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夹起来。总之,人才服务工作的数字化给人才减负了,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马上办”就是在业务办理中,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材料都有处理时限的硬杠杠,谁踩“限”了,谁就担责任,拖延不得。为了让求职者办事更顺畅、更顺心,上海人社局人才服务部门精心设计了“容缺受理”新举措,简单地讲,求职者交的申请材料如果不是核心的、关键的材料,只要求职者承诺以后“补”,就可以“继续办”,这样,时间一点不耽搁。从原来的“不能办”到“继续办”,人才业务的办理时间大大缩短,流程更加通畅,有些服务项目办理时间比过去减少了三分之二多。
“上门办”就是将服务大厅“搬”到人才身边,移动“专窗”提供暖心服务。上海人社局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现在人才公共服务其实给单位、给人才就两个服务选项,一个是走线上,就是网上申报;一个是走线下,就是跑服务大厅。因此,上海人社局人就在思考,有没有可能设计第三个选项,让人社局的服务更加紧密地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难点、痛点、堵点能不能提前发现?于是,上海人社局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出了“上门办”的服务新举措。具体说来,就是让人才服务机构“组团”去敲本市重点产业重点单位的“门”,“门”敲开了,干些什么事呢?上海人社局总结为九个字“上门讲、上门听、上门办”,“上门讲”就是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讲政策,“上门听”就是听个性化诉求、听人才建议,“上门办”就是集中办业务,有问题现场改。
这样的组团服务,不是去检查工作,也不是去简单地调研,而是急这些单位之所急、想优秀人才之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把服务做到“家”、送到“家”。现在,市、区人才服务机构都已经动起来了,人才服务店小二纷纷“走出去”,直接把公共服务送到重点单位,送到优秀人才的身边,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些单位有些是国之重器,有些关系到国家命脉,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有些则是新兴领域的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