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用低收入概念将更有利于脱贫攻坚可持续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摘要:至少在“十四五”时期不再用一般贫困的概念,而是用低收入的概念,将更有利于脱贫攻坚可持续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5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5期)于线上举行。本期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我国大规模减贫的阶段性成功或者绝对性成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成就。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借助体制优势,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而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就业,目前就业端还是存在一些压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刚刚迈过了一个门槛,要继续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复贫,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除此之外,在思想上也要做好调整,理清扶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我国面临的形势,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在政策上能够把巩固扶贫成果和继续深入开展减贫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克服畏难情绪及自满情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相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两个概念背后的核心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绝对贫困问题消除以后仍需要帮扶的人口。但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异。我们理解用相对贫困的概念更容易和国际接轨,但相对贫困的概念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对于一部分老百姓来讲,搞不清楚什么是绝对和相对。刚刚宣布消除贫困,又冒出一个相对贫困的概念,这会造成混乱。第二,使用相对贫困的概念,偏重于政策分析,因为这个概念有非常完美的计算方法。但是我们要定义一个相对贫困标准,要框定一批相对贫困人口,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要指导我们的工作。从这样一个角度看,用低收入人口恐怕就有它的优势。总体而言,我们主张“十四五”期间使用低收入人口的概念,低收入标准采用农村低保标准,框定出这一批人口后,基本还是遵循目前的政策执行系统,把帮扶政策传递下去,也为企业家等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帮扶低保对象和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针对相对贫困发表了两方面见解。一是贫困依然存在。虽然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但贫困在新阶段的表现形态和方式有所差异。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以及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将相对贫困与当前形势相结合,把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二是关于贫困标准及区域设置。相对贫困人口标准按照城乡分别设置,以城镇和居民收入中位数的35%或者40%为宜,相对贫困多维角度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对于未来缓解相对贫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认为,“十四五”期间应该以低收入人口这个相对成熟的指标做政策依据,这样使成本相对较低,从而避免之前确定目标贫困人口那样操作带来的成本过高。此外还要考虑如何把现在的“三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加入到关于相对贫困人口研究以及相应政策制定之中。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中央在五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要把巩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整合,其实也就是明确了要用长期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各种政策贯彻,来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变成一个可持续的成果。至少在“十四五”时期不再用一般贫困的概念,而是用低收入的概念,将更有利于脱贫攻坚可持续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