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发布
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新进展
摘要:在制度的设计中,如何平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如何统筹做好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线,又能够使财政可承受?按照应纳入尽纳入和承诺必达两个原则,基本上能够保证标准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越来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能够使财政可持续,而且会不断动态进行调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 季晓莉
“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家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现阶段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标准。这个标准已经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这是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成就显著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是政府职责的应有之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大病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养老托育服务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健全。
第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办学条件已经全部达到了“20条底线”要求,全面消除了大班额,这个任务现在已经提前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在加快构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达到了6.51张,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第三,保障能力更加稳固。社会兜底能力和保障水平都在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了678元/人·月和5962元/人·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9.99亿人、13.6亿人、2.17亿人和2.68亿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区域城乡更加均衡。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85%以上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第一批10个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也都启动实施,推动实现了就近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七有”“两个保障”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这项标准由多部门联合制定,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用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
第二,有利于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是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为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本领域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各地确定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基层服务机构实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逐步实现全体公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平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
在制度的设计中,如何平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如何统筹做好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线,又能够使财政可承受?按照应纳入尽纳入和承诺必达两个原则,基本上能够保证标准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越来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能够使财政可持续,而且会不断动态进行调整。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来兜底保障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个人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承担。在基本公共服务这块,有一些提供主体多元化,但是可以由政府来购买服务,为老百姓作兜底保障。
前不久印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总体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非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推动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将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抓手,推动各地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到“十四五”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这样一个发展目标。
二是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鼓励多元化、多样化供给,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实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三是要积极引导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此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更高标准完善儿童关爱和老年人福利补贴
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儿童关爱服务、老年人福利补贴方面的规定为例,可以看到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的标准会越来越高,服务会越来越完善。
目前我国有6万名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611.3元;有13.4万名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184.3元。有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由各地按照与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相衔接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上述资金给予补助。同时,民政部用本级彩票公益金开展了面向孤儿的助医助学项目,即“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
下一步,民政部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有效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老人福利补贴主要包括:一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能力综合评估。二是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为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护理补贴;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3000多万老年人享受了福利补贴,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制定并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取老年人福利补贴、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依据;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老年人福利补贴提标扩面,不断增加制度的含金量;不断推进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便捷化,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所有地区都开通亲友代办和线下办理,解决因智能化技术应用给老年人申领补贴带来的困难。
责任编辑:季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