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春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成功举行

2021-04-23 11:37 中国发展网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摘要:Steven Barnett先生首先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本次《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重要的主题是今年经济增长复苏,但世界经济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包括不同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经济恢复的不同步。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各国通胀情况也是重要主题。

中国发展网讯  4月22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协办的“2021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

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Barnett、副代表李鑫,IMF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SonaliDas,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魏本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等来自欧、美、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十余家媒体参与报道。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张之骧司长在主持中表示,这次时隔一年多的线下发布会,提供了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IMF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报告也谈及当下各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各国、各地区、各省份经济复苏状态存在差异。他引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女士的话,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希望给大家一个公平、平等的机会,通过政策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经济复苏。

张成思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而2021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进一步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作为复苏前景良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IMF在报告中指出,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在经济复苏速度上的明显差异可能导致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并在缓解气候变化、推动数字化和限制跨境利润转移等经济政策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密切合作。

Steven Barnett先生首先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本次《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重要的主题是今年经济增长复苏,但世界经济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包括不同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经济恢复的不同步。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各国通胀情况也是重要主题。希望把新冠危机转化成经济复苏机会,打造面向未来的经济版图。“要在膀子上打一针”,强调公平的疫苗接种和气候友好性。要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必须有工具保障,对碳定价机制进行调整、对绿色金融采取激励措施,以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不平等和返贫问题是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宏观问题,危机爆发后各国出台多种财政金融安排,IMF也对受困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并计划将价值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给其成员国。各国通胀压力相对可控,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和新兴市场更稳健的政策框架提供政策溢出效应的缓冲期。

接着,李鑫先生就亚太地区经济展望发表演讲。他提到,亚太地区经济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但整体呈不平衡态。根据我们的基线预测,亚太地区整体在2021年将会增长7.6%。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总体修正偏积极;但仍存在疫情反复的一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对亚太地区基线预测的主要风险源于:(1)来自疫苗的风险,包括接种速度不平衡以及病毒变异可能带来的疫情反复;(2)外部环境变化,如美国的利率上行对亚洲新兴市场产生负的外溢性效果;(3)主权债务和企业债务风险正在上升;(4)中美技术脱钩的持续下行风险。政策建议:(1)让疫苗接种、就业机会更公平;(2)政策取向差别化,帮助、引入有活力的企业进入市场;(3)重启贸易改革以支持增长;(4)支持向绿色增长的转变。

Sonali Das女士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她认为,此次疫情较过去可能有一些独特的传导机制,进而导致疫后资金的错配及资源分配的失衡。从中期产出看,根据历史经验,经济衰退后大多数国家不能完全恢复。虽然个别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从生产网络角度看权重并不高,但仍有较大的溢出效应。这次疫情使得中期产出增长预测由过去的4%下调到3%,比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金融行业的打击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总体来说,平均收入水平、经济部门结构、财政政策、应对规模有助于解释各经济体表现的差异。无论是从目前所受影响,还是从疫苗接种情况、后续政策空间预期看,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前景均弱于发达国家,会遭受更加长期的持续伤害。从长期看,这种对行业的冲击主要还是由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损失所驱动的一种深度衰退。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特别是在接触密集型行业。重点关注未来长期损失的传导渠道,并相应地提供应对措施。

随后,吴晓求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十四五”规划已确定,中国经济应基本超过包括IMF、OECD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发达国家GDP的认定标准。以6%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中国人均GDP应在1.5万美元左右。其次,他着重分析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机遇。第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是全球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稳定会使全球局势稳定,两国政府应着力改善双边关系。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改革最重要的标志是让人有积极性和干劲,核心是市场化。第三,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中低收入群体。“十四五”时期低收入群体收入要翻番,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可以实现。第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无法支撑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使中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研讨环节由IMI研究员刘红伟主持,围绕“经济复苏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陈卫东认为,经济复苏阶段需要关注几个因素,一是疫情的控制进展如何,二是各国超强财政刺激政策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未来复苏的影响,三是地缘政治对全球的影响。赵锡军指出,我们正处于从疫情经济向后疫情过渡的时期,今明两年可以完成这个过渡,进入相对稳定的后疫情时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要关注三个风险点:疫情是否会反复,政策转换过程能否平稳,疫情造成的负担如何处理。魏本华认为全球疫苗分配问题影响全球风险,应当支持世卫疫苗联盟的项目;其次,需要找到合理的措施来应对政策溢出效应;同时,他也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Steven Barnett指出,疫情说明我们在相互联结的世界当中,我们需要在贸易、税收、健康医疗等领域相互团结才能解决问题。李鑫谈到,近来受疫情影响中国鼓励消费的势头有所放缓,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对GDP拉动作用占比80%,但消费对经济增长却是负向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投资拉动增长的趋势能否维持;此外,对于实现经济中期复苏而言,自动化、数字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分配很重要,政策支持应倾向绿色、环保增长,还要支持较为脆弱的家庭,保障每个人从历史转型中公平地受益。

据悉,《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的经济概览,着重分析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并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每年定期联合发布该项报告,共同致力于货币金融战略的研究和探讨。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