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倡议书: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
摘要: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筑造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国际交流与发展对话的指南,贯穿于其中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付诸实践的积极尝试和有效行动。
2021年3月27日
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发表“文明交流互鉴”演讲7周年
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倡议书
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2014文明宣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系统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完整提出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文明观,这是新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
2015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第38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文明》特别策划推出完整刊载“2014文明宣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演讲”的《文明》杂志《中国世界遗产》特刊,成为大会指定唯一文化读本,也是第一个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的国家文本,受到世界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今年是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明交流互鉴”演讲7周年,也是《文明》杂志创刊20周年。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宏大资源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巨大空间的《文明》杂志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以新的方式实践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和文明对话的新载体,让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中国国际新形象的高端传播者。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反映着对人类文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集中表达了我们所秉持的文明观。
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说:“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化着我们对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也彰显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
今天,中国百名学者与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携手倡议:
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国际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我们呼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积极开展东西方文明对话, 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
7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促进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习近平主席运用东方文明的智慧在国际社会第一个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也是拥有五千年连续不断裂的文明发展史的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面向未来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新思想的正式演讲。
■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国之一。图中央“Y”型建筑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主楼。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传统的文明思想和展望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当今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一个崭新思想代表。
这是中国领导人作为国际政要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全面阐述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次系统提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贡献。这篇被称为“2014文明宣言”的重要演讲包含了六大主题: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负着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使命;
二、世界历史的主流进程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
三、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五、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规律有悠久的历史认知;
六、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有助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这一篇演讲被当时国际舆论评论为中国执政党的“新文明观”,即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基线和视角,通过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是对文明共享世纪的美好展望。这是中国人文明共享观的宣示,世界文明共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以和平为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认同过程,是世界文明成果传播与发展的共享过程。
“2014文明宣言”的理论核心有三句话:“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我们把习近平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看成是一个文明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次演讲是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文明宣言。演讲从根本上宣示了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发展,宣示了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进程,宣示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宣示了中国推进这个进程并将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和信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元化、多层次态势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为构建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学习理解这一文明思想史上的名篇,再次发现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尺度,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显著特征,互鉴是交流的维度和连续性过程。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深度揭示文明的三大规律:
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性规律;
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性规律;
三、文明发展构成文明圈相互影响的主导性规律。
习近平的演讲,以及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愿景,是用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相融合的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体系。以中华文明系统的思想方法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相融合促进世界全球化的文明进程,彻底超越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及某些政客鼓吹的冷战话语、甩锅言论、零和陷阱、意识冲突和选边站思维的旧模式。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篇演讲重申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并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2019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实践范式有四句话:“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新时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习近平主席发表“2014文明宣言”7年来,我们从《文明》杂志参与国际传播的经验中,总结了文明传播主体的“三自原则”,即“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
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筑造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国际交流与发展对话的指南,贯穿于其中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付诸实践的积极尝试和有效行动。
历经2020甲子年的全球性新冠肺炎大疫,我们再度深刻领会“2014文明宣言”的理论核心和“2019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实践范式具有宽广的文明格局和深远的文明价值。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值此习近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7周年之际,中国百名学者联合携手《文明》杂志社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联合倡议: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倡议书
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责任编辑:李振
(原标题: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倡议书: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