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绿色发展路径 贡献“中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摘要:不仅《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今年各地的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均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白雪
综合整理报道
如果要选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一定榜上有名。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政府工作报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今年各地的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均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例如,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时期,北京生态文明明显提升,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在2021年的主要工作中明确,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
又如,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工作重点时明确指出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施工业污染排放双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等。
再如,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能源革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都面临着深度的低碳转型。因此,如何进行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能源革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风光资源非常丰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潜力巨大。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不稳定、不平滑,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等特性,对电网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电侧,如果配置智慧型储能设备,形成发、储、用一体化的清洁供电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也能“削峰填谷”,补充用电缺口,改善电力质量。
因此,张天任建议,一是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二是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三是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引导开展市场化运营。
在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看来,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用能开始带头践行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相关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加速推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始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未来国际市场中我国风电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进碳中和起步期,应提升绿色发展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强化目标导向,以高标的刚性约束来起好步,引领和统筹其他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强化问题导向,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要高强度并行调整,高耗能行业要高标准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碳达峰任务的60%,争取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为碳中和打好基础。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一是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以科技为重要支撑,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转型;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
在加快构建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智富表示,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绿色项目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节水节能、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建议,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制定《绿色金融法》;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规范;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强化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罚则,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则建议,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绿色债券发行量,积极支持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机构投资者提高绿色债券认购占比;探索推进绿色证券化产品、绿色资管产品等发展,支持证券基金及相关投资行业开发绿色投资产品,更好地履行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责任;发展气候变化相关绿色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产品定价促进气候风险内部化。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