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政务智能办”实现高频事项“零材料填报”
摘要:企业满意度一直是浦东新区评判改革效果和服务质量的“金标准”,也被作为进一步深化“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依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依托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审批,能够有效避免人为错误、大幅提升准确度和效率,实现审批结果一次提交、事项一次办成。截至2月底,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政务智能办”已为3762家企业提供智能化精细化服务,审批一次通过率超过98%。
浦东企业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智能办”升级,窗口工作人员依托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为企业办事。
企业满意度一直是浦东新区评判改革效果和服务质量的“金标准”,也被作为进一步深化“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依据。浦东新区通过数据分析和座谈调研发现,企业办事政策看不懂、申报材料收件耗时长、窗口人员口径有差异等是窗口办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审批模式的审批标准化程度不高、智能化支撑不足。
浦东新区从企业办事需求出发,根据本市“一网通办”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综合窗口“政务智能办”新模式,率先实现高频事项“零材料填报”,让“一网通办”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力求在“最后一米”上发力,从根源上有效解决了广大企业办事审批难、审批烦的痛点堵点。
2020年11月,“政务智能办”完成对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商事登记领域综合窗口的全面覆盖。这项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它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辅助审批系统作为后台支撑,涉及审批规则梳理、审批流程再造等,是对传统审批模式的重塑。
“政务智能办”让行政审批过程精准、快捷、系统的原因,是它能够将人工阅读材料转变为人工智能阅读材料,将人工判断转变为人工智能判断,从而避免传统审批模式下因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储备不足、对材料理解不全面等原因造成的低效和错误,实现了审批结果一次提交、事项一次办成。同时,依托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窗口工作人员与企业办事人员开展“一问一答”,确认企业办事需求信息,自动形成标准、完整、准确的申报材料,并启动智能审查,后台自动反馈数据,形成全流程闭环,推动“政务智能办”不断迭代升级。
对企业而言,它有效解决了办事的堵点痛点,实现了“三免”。“信息免提交”,窗口工作人员通过扫描企业电子票号、后台调用数据库或证照库以及企业电子亮证等方式,获取所需办事信息,企业办事人员不需费力准备申请材料,即可“两手空空”来办事。“材料免填报”,所有需要企业自行填写的申请材料,窗口工作人员经过“一问一答”询问企业办事人员后,利用后台人工智能抓取数据、审批逻辑规则生成等方式自动生成,企业不用担心“政策不清楚”。“办事免跑动”,所有材料在生成过程中同步启动智能预审(目前高频事项准确率达到95%以上),企业当场确认后即可提交,也可同步上传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随时查看、下载、修改、提交,企业后续办理同类业务可以“一次都不跑”。
对行政部门而言,它大幅提升了行政审批准确度和效率,推动了“四转”。转理念,行政审批从传统模式下企业需无条件适应政府办事规则,到“政务智能办”模式下政府要按照企业需求改造业务流程,体现了工作理念从政府审批为中心向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转角色,窗口工作人员从传统模式下只需被动接收、审查材料,到新模式下需利用专业知识主动引导、帮助企业准备材料,体现了其工作角色从审查员向服务员的转变。转功能,审批流程从传统模式下的咨询、帮办、收件、受理、审查等多环节、分阶段服务,到新模式下的一次性、全过程、整体性服务,体现了综合窗口功能从事项综合向服务综合转变。转方式,审批方式从传统模式下的人工审查,到新模式下的“机审+人核”,体现了服务方式从粗放式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服务转变。
“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审批过程不再完全依赖窗口工作人员的大脑记忆各种要点,使审批规则更加标准化透明化。”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海霞表示,综合窗口今后将把咨询、服务、收件、审查等功能融合在一个窗口,方便企业在咨询时就能完成相关事务办理。随着功能应用不断成熟,这套系统还将逐步向移动端和PC端等平台拓展。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