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劲往哪儿使?听听脱贫攻坚代表怎么说
在25日举行的科协系统脱贫攻坚代表座谈会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食用菌产销协会会长戴建良的自我介绍很简单:“我是一个农民,种蘑菇的。”
而他手握的蘑菇种植技术,帮助蓟州区对口帮扶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的贫困百姓吃上了新鲜蘑菇,还靠此脱贫致富。
“食用菌种植节水且不需要土地,很适宜武威当地干旱缺水的气候。”2017年起,身为科技特派员的戴建良带着食用菌种植技术走遍天祝县和古浪县,把课堂开到贫困户家、大棚里。种植水平提高了,蘑菇产值上去了,“小蘑菇”变成了增收大产业。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戴建良已经在思考未来的工作。“要乡村振兴必须产业振兴,要产业振兴必须发展特色。”戴建良说,现在大学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一定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应下功夫培养发展基层能人。
另一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着3年援藏扶贫经验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天津市河西区科协主席王斌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要培养留得住的脱贫人才、带不走的技术队伍。选派技术人员去当地培训一般是短期的,长一些的也不过几个月时间,人一走,培训效果就不容易维持。而发挥乡村本土人才示范带头作用,可以辐射带动周边老百姓致富,长期稳定拉动当地发展。”他说。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扶贫工作处副处长张乐则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注重协同化发展,组织动员全国科协系统力量,发挥一体两翼的作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志智双扶”,通过提高科学素质,最终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2016年以来,中国科协农技中心扶贫工作处组织实施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5年来组织动员全国19万名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助力脱贫390万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公路学会为革命老区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重点贫困村捐建致富桥,开展农村特色旅游、农特产品进服务区、客车进农家、贫困地区的物流配送服务等专项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只是科协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10个全国学会、3000余个地方科协充分发挥组织和平台优势,在精准扶贫中积累了良好经验——
中国林学会帮扶黔东南州建成林下示范基地、助力伊春建成野菜野果菌类深加工基地,遴选多批数百名林业乡土专家;中华护理学会深入山东临沂、吉林延边、广西百色等地区,通过培训、授课、技术指导等形式提升当地护理水平,助力当地组建一支高水平护理队伍……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下一阶段要团结组织好学会和各地科协,从过去点对点的帮扶走向整体的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中产业、人才和科技服务的精准性。同时,借助“科创中国”“科普中国”“智汇中国”三大公共服务品牌的有机联系,形成科协系统推动乡村振兴一盘棋。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曲静怡
(原标题: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劲往哪儿使?听听脱贫攻坚代表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