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巫溪红池坝:全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让生活焕新颜

2021-02-24 17:27 中国发展网
巫溪红池坝 脱贫 红池坝镇

摘要:三年多来,红池坝镇按照“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治贫良方和“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统筹到区域”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工作落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山高谷深、路狭崎岖,位于重庆市巫溪、云阳、开州3区县结合部的红池坝镇,曾经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三年多来,红池坝镇按照“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治贫良方和“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统筹到区域”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工作落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争分夺秒、战天斗地的脱贫奋战精神,用三年左右时间,共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项目144个,完成投资4.68亿元。

截至2020年10月底,红池坝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现动态清零,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329户、51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基础设施深度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使红池坝镇的广大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也让每个到过这个地方的人惊叹于深贫堡垒的“千年蝶变”!在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和人类创举中,脱贫攻坚的成果远不止只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必将会给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深刻变化,必将为推动新时期农村社会变革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从“一脉不通”到“满盘皆活”

红池坝镇背靠红池坝AAAA级景区,却吃不上旅游饭,究其原因,最大的瓶颈就是交通制约。红池坝镇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坚持“交通先行”,推进基础设施深度改善,是红池坝镇实现长远稳定脱贫的根本支撑。

来自重庆主城的驻镇扶贫工作队员见证了红池坝镇的交通巨变。以前,到大山之中的红池坝镇仅靠一条4.5米宽的乡道进出,塌方断道堵车时有发生,到周边最近的县城,也要3小时以上。随着连通开州、云阳64公里“一横一纵”干线公路建成,如今变成了7.5米宽的标准三级旅游路,车程整整缩短1小时。红池坝镇也由过去离县城最远的地方,变为离重庆主城、离红池坝景区最近的地方。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新建的235公里四好农村路、251公里人行步道,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问题,更是实现了‘村与村互联互通,户与户脚不带泥’的目标。”与此同时,红池坝镇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6个,新建通讯基站19座,实现了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生产生活用电全面保障,无信号、无网络问题彻底解决。

基础设施的深度改善,不但提高了精准扶贫效果,更夯实了红池坝镇及周边区域长远发展基础,也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输入,山里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过去卖头肥猪需要翻山越岭、费九牛二虎之力,运费都要半头猪。”上述负责人表示,道路通讯的改善为“山货出得去”打开了便捷通道,现在企业上门收购生鲜农产品,当天就能运到重庆主城。镇村都建起了电商物流服务中心,村里的年轻人学会了抖音卖货、直播带货、微信朋友圈推销。2020年以来,全镇已销售各类扶贫产品620余万元。

与此同时,道路通讯的改善也为“山外进得来”打开了方便之门。上述负责人解释说:“三年前,红池坝镇仅有3家食店和2个小旅馆,几乎没有外来人员。”而如今,全镇已建成了民宿酒店3家、民宿接待户50余户、床位390余张。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来自重庆主城和周边区县的3000余名游客自驾到红池坝镇体验山乡巨变,茶山村、龙台村的特色民宿一床难求。昔日的穷山沟,竟然成了网红打卡地。曾经的大山阻隔造成了千年贫困,脱贫攻坚带来的交通巨变,为山里人铺就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农业发展:从“三大坨”到特色高效

红池坝镇祖祖辈辈种植玉米、红薯、洋芋“三大坨”。“猪吃粮食人吃猪,挣钱主要靠打工”,这句当地干群自嘲的话真实反映出红池坝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尴尬。上述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脱贫攻坚以来,红池坝镇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思路,推动结构调优、主体培强、品质提高,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路子。”

“从来没有想到土里还能刨出这么多钱!”渔沙村贫困户段绪阶笑得合不拢嘴。2019年,他种植4亩多加工型辣椒,卖了16000块钱,镇里还给了2000元的产业补贴。据了解,近年来,红池坝镇大幅调减红薯、玉米种植面积,空间布局上因地制宜,高山重点种植中药材,中山重点发展茶叶,低山重点布局特色经果。建成标准化茶园7800余亩,栽植核桃、脆李、脆桃等经果2.5万余亩,套种辣椒(蔬菜)1万亩,在地中药材1.6万余亩,养殖草食牲畜3万余头(只),发展中蜂7600余群,粮经作物比由7:3调整为2:8。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产业全覆盖,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不足15%提升到35%左右。坚持农业围绕旅游干,推行农田景观一体化,宜农宜旅,构建起“春品茗赏花,夏避暑采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四季农旅融合格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

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千变万化大市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红池坝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引导扶持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3个,培育种养殖大户、产业能人246人。”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产业链条组织更具活力、分工更加明确,农户负责生产、村集体负责群众组织管理、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服务、龙头企业对接市场。村村有示范基地,有农技服务队伍,有产业样板田。新主体焕发出新活力,增强了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全镇有55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红池坝镇通过政府扶、干部引、大户带、改革促、企业联等方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带贫、益贫长效机制,覆盖农户1600余户,其中贫困户900余户。

走深走实“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红池坝镇背靠AAAA级景区,资源优势在生态,未来希望在旅游。上述负责人表示,红池坝镇坚持走深走实“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推行“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田园及人民居环境综合治理,昔日的穷山恶水正在成为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

“碧空如洗,青山如黛。山林掩映着一栋栋灰瓦白墙的农房。400亩连片的脆李园花白如雪,一垄垄、一畦畦‘微田园’散落在房前屋后。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沿着步道穿行其间,小孩子追逐着路边花草中的蝴蝶。”上述负责人正在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描绘着茶山村的春天。他坦言,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地头杂草丛生,房屋破旧不堪,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脱贫攻坚以来,茶山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配套乡村旅游设施,引进公司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环境美、村庄靓、产业实、人气旺的好景象。2019年底,茶山村连同九坪村获评国家AAA级景区,2020年又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村”和“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围绕农旅融合发展,红池坝镇已建成农旅融合示范片7个,实现多组团发展,“旅为龙头”开始落地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红池坝镇山大坡陡,交通不便,建房成本高、难度大,C、D级危房存量大。在实施脱贫攻坚战之初,镇党委政府就把解决住房安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推进安居工程。按照“顶不漏雨,墙不透风,线不漏电,结构稳固”要求,改造C、D级危房471户,实施“四改两治”(改厕、改厨、改圈、改线,庭院整治、入户便道及排水沟整治)巩固提升旧房安全2903户,实现了群众住房更安全、更卫生、更方便。房子改好了,家园变美了,村子变靓了,引导群众挣上生态钱、吃上旅游饭。为此,政府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农户率先建成一批“森林人家”“特色民宿户”,贫困户陈安厷今年5月开始经营自家的“枫驿客栈”,不到半年时间就挣了3万多元。他说:“如今党的政策好,挣钱不必往外跑;在家致富门路多,还能照顾老和小”。龙台村好客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8月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一年多时间收入130多万元,带动35户农户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来源。目前,在对外通道还没完全畅通的情况下,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80余万元。脱贫攻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