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专家建议:需快速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不断扩大的供需缺口

2020-06-21 15:12 中国发展网 杨虹
供需 复产复工 常态化

摘要:要通过快速地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中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论坛主题为“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第二单元知名经济学家高培勇、刘元春、刘尚希、姚洋、毛振华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第一,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当前各类宏观参数出现了超预期的反弹。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供给侧参数的反弹在本质上是行政性复工复产的产物,因此,它与我们在前期举国体制下进行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是同出一脉的,显示了我们党的领导、举国上下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第二,从3月份全面进行复工复产或者说在4月8日武汉开城之后,全面加足马力进行复工复产,到6月初期取得这样的胜利,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

当前的核心要点是,我们要通过快速地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同时,对于外部需求、对于我们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因为这里面包括地缘政治的问题,大国极限博弈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疫情本身就具有“黑天鹅”的属性。所以,我们在未来思考外部环境上要进一步地下功夫,要进一步地进行底线思维,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外部冲击是我们下半年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着眼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如果能够把疫情前的预期做个参照系纳入到分析视野,有两件事儿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第一,全面充分地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2020年经济增长在疫情前的预期目标为6%左右,从预期的6%下降到了1季度的-6.8%,正负绝对值加在一起实际下降的幅度是12.8%。12.8%和-6.8%相比,严峻程度大家能够体会到。

第二,分解压力,找准宏观举措的着力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多大,是一个综合性的冲击程度,包括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这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相交织。看不清矛盾的本来面目就可能误判形势。所以,两个参照系并用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上,疫情之下,宏观政策的配置不管从哪方面看,都集中体现为“对冲”二字。面对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三大矛盾和问题相交织,叠加疫情冲击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特别要讲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能病急乱投医,把所有的问题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用同一味药,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应对冲击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这次疫情有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这次疫情凸显了我们要构建强大的卫生公共体系,补全公共卫生短板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政府主导经济,政府主要控制资源,公共卫生体系方面是个短板,也是个缺陷。SARS之后我们建立的这套体系,实际看起来有些问题。第二,对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要建立一个疫情响应机制和基层卫生服务网。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要做到平战结合,特别是要对ICU的能力有一个可以变化、在关键的时刻可以把一部分平时的资源转化为ICU。第三,我们要建立卫生物资储备基地。我们要对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网格化的发热门诊和分级诊疗体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关于如何提振消费,现在得解决短期问题,这个短期问题就是我们的需求不够,消费不足。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民生、保就业上。关于中长期的问题,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其中一个是老龄化、社保负担,在2030年会急剧增加。2035年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保要全覆盖。这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目前的社保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困难太大了。因此社保一定要分级,用15年的时间把全体老百姓都纳入到社保里。希望通过这次疫情,从现在开始,把社保改革启动起来,希望专家能站出来更多地呼吁,把社保一揽子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我们国家在疫情冲击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前所未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调整下,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怎样进一步调动起来,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推动经济复苏非常重要。因为地方政府现在不仅在经济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也要发挥作用。在多重任务、多重目标而且严格问责的态势下,地方政府有时还觉得找不到方向。所以,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特别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怎样进一步推进。这些长期的问题需要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才能更加有效。从主体入手来增强内生的动力,从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从外力恢复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内力恢复为主,通过改革使潜在的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能得到扭转,至少不继续下滑。

责任编辑:杨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