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一带一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需内外兼修

2020-06-19 11: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摘要:在“一带一路”绿色建设中,官方可更为积极地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政策交流与规划合作,民间则可发挥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推动其合理有效地借鉴采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欣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关注。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层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变化层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路径,如何更深入加强“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都是接下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经济导报就相关问题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协调人、研究员李秀兰进行了采访。

借 鉴

中国经济导报:近些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于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何借鉴意义?

李秀兰:近些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政策推动、具体措施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论是减缓、适应、能力建设,还是国际交流,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政策整体推进和应用金融工具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如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等。

当然,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因未充分考虑东道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风险,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和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加强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深化知识共享和经验互鉴等,为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遇到许多环境、气候挑战和风险的“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

在“一带一路”绿色建设中,官方可更为积极地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政策交流与规划合作,民间则可发挥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推动其合理有效地借鉴采纳。

中国经济导报: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环境较为脆弱。为了有的放矢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清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变化的实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沿线各国的相关情况?

李秀兰:这些国家有许多共性,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而且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比较差。但“一带一路”国家因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环境本身状况、资源禀赋及治理水平等,有其各自的个性,不能一言以蔽之。

举例来说,近几年大家比较关注东盟的状况,东盟有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如新加坡,但大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如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以越南为例,越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也比较积极,不论是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制定,还是绿色低碳发展策略、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政策的推动上,都非常快速。

合 作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中国应如何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并展开国际合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和规则?

李秀兰:我个人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更为积极地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加强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在对外投资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上,更多地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风险,并积极协助其制定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其提升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同时双方应加强知识分享和经验互鉴,基于当地的实际状况,帮助其借鉴中国已有的经验和教训。

攻 坚

中国经济导报:全球疫情蔓延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节奏和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具体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应如何化解这些影响?

李秀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更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警醒国际社会应更积极地面对气候危机,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有效措施,这些对我们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因为疫情的蔓延,原计划今年底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延期至2021年11月召开。而COP25中未达成一致的关键问题,如市场机制等,也因COP26的延期将延后再议。

疫情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和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刺激措施,这些措施也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更多的挑战。中美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措施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更应该主动进行交流对话,更积极地在低碳领域深入合作,在政策规划与合作、投资环境优化、技术标准对接和民心沟通方面,都应妥善地考虑如何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您对“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未来前景有何期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对于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发展会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李秀兰:我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继续推进与沿线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重点区域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低碳转型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合作,这些经验也可以“引进来”用到国内的绿色转型中,成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功”,通过经验互鉴和知识共享,实现“内外兼修”。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