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大展的四川泸州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摘要: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采取“以产定搬+产城相融”的新模式,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融入城镇新生活,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携手奔向全面小康。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 程晖
2017年9月,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选中,作为全国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代表,制作成沙盘模型在北京展览馆参加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坐落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镇幅员面积164.68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422人。江门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江门古寨集中安置点,安置191户700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158户619人。
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采取“以产定搬+产城相融”的新模式,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融入城镇新生活,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携手奔向全面小康。
“选址”+“配套”,建宜居小区
从选址和配套上,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很多特点。
一是选精品区位。江门镇古寨安置点选址靠近纳黔高速路江门出口、紧邻321国道和隆黄铁路,距成贵高铁兴文站仅10分钟车程,是川、滇、黔结合部旅游中转站。紧邻江门场镇,安置点与小有名气的“江门荤豆花一条街”连为一体,是新型场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靠近百绿食品厂、竹浆厂、油库、桃花坞风景区,是就近就业、就近创业的黄金区域。
二是建特色民居。以安置点周围原有“江门荤豆花一条街”、古城墙等建筑风格、特色定位为基础,结合江门镇场镇建设及发展规划,采取青瓦红梁外挑廊的川南民居建筑风格,点缀“磨盘”、人工湖、水塔等标志性景观和节点景观5处,打造“一步一景”的民居小高层群,塑造集居住、观赏、餐饮、民宿、农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精品宜居小区。
三是配标准公配。同步将政务、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延伸到集中安置点。成立古寨社区,建设古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计站、文化站等;在安置点周边建立江门镇全民预防保健中心,江门中小学校等,确保搬迁户日常办事、就医、入学等方便快捷。
“产业”+“就业”,创就业之路
“1+N”产业共举,助推脱贫致富。重点培育以“江门荤豆花一条街”为基础的特色餐饮,同步扶持生态泡菜、休闲旅游、农特产品等多个周边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企业、产业与小区、产业与贫困户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定向+推荐”多岗就业,实现稳定脱贫。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通过招聘会、推荐入职、公益性岗位、技术培训、农民夜校等多种途径,促进搬迁户就业。举办贫困户招聘会15场次,开展技术培训7场次,农民夜校24场次,定向提供公益性岗位21个,截至目前,125人(次)参与了培训学习,217人实现就业,实现了户户有人就业,家家都有稳定增收。搬迁户王朝远家两人在荤豆花餐饮店务工,一人担任主厨、一人担任服务员,稳定增收,全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搬迁户王文君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了因年龄大就业难的问题。
资源变资产,实现多渠道增收。江门古寨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资金、技术服务等途径,鼓励和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目前6户搬迁户在此创业成功(2家小超市、1家纸品小作坊、2家卤肉店、1家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1个村集体经济公司,联合创办了1个农副产品销售中心、1个竹编中心。农户将原有土地以转租、流转等形式进行整体包装,整体规划,获得稳定收益。
“党建”+“法治”,创“四好”社区
一是拓宽党建服务领域。成立古寨社区支部,统领形成“教育+卫生+企业”为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形成融洽亲切的党群关系,解决搬迁户融入难的问题;师生结对帮扶,形成崇尚教育的浓厚氛围,解决学业难的问题。
二是加强法治管理。形成居民公约,实践居民自治,让入住居民住得暖心;形成矛盾调解制度,成立综治中心,让入住居民住得放心;形成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户生活技能,让入住居民住得舒心,提高居民法制观念,和谐邻里关系。
三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主流媒体、公益片展播、纪实片展播、乡村文化汇演等平台,广泛开展习惯教育、风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通过开展“卫生评比树洁净风”“家风评比树道德风”“致富评比树勤劳风”“学习评比树上进风”等主题活动,探索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方式,常态化推进四好社区建设,促进搬迁户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