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稳住经济基本盘:帮扶中小企业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2020-05-08 14: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小企业

摘要:从“六稳”到“六保”,中央审时度势,增强底线思维,为有效应对冲击把脉定向,使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了新的方向。

茶洪旺  王常军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为了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当前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

从“六稳”到“六保”,中央审时度势,增强底线思维,为有效应对冲击把脉定向,使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了新的方向。无论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还是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就业是首位,首保就业护基本民生,稳是大局。

问题提出:中小企业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时下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主要取决于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如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极大贡献。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市场占比95.6%(各类工商市场主体)。然而,广大中小企业成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重灾区”,遭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使本来生存发展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很多中小企业都在困境中苦苦支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旦这些中小企业撑不过此次疫情冲击,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那么“稳”和“进”就失去了基础。

当前,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正处极其重要的时间窗口期,逆周期调节政策出手一定要快、要加大力度。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超常规的短期见效快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严防短期冲击向长期风险演变。减少企业破产倒闭,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活下去,疫后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无数中小企业构建了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是很多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企业破产倒闭,很可能会动摇整体中国制造的根基,因此保中小企业的生存就是保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必要举措。

回首过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解决民生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国经济的振兴与中小企业的振兴是分不开的;放眼未来,帮扶中小企业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这个硬道理的“硬”就硬在保企业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稳经济、稳社会、稳民生。我们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来认识这种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这种重要性都不过分。

应对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加强协同、精准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关键在于做好财税政策上的加大补贴和减税降费“加减法”,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节奏、力度,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保住其生存活下去。

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要在积极实施前期大规模减税降费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出台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密切关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把“放水养鱼”落到实处,救活更多企业。放眼世界,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规模暴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开启了对中小企业减税救助举措。从我国的财力来看,面对“百年一遇”的疫情特殊时期,我们应在2019年减税降费近2.3万亿元的基础上(占GDP比重超过2%)加力,提高到4万~5万亿元区间(占GDP比重5%左右)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免除增值税,建议在2020年上半年甚至全年,对企业的增值税全部免除;对盈利情况好的企业实施所得税返还;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减免房租,免征中小微企业3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鉴于疫情对中小企业资金链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要继续加大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工作力度,尤其要防止因疫情产生新的拖欠;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一些合理但不合时的收费。切实采取一揽子综合措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生存危机,有助于提振中小企业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活动,为中国经济尽快走出疫情影响提供强大的动能。

三是增加财政赤字率。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政府需要过“紧日子”。帮扶中小企业共克时艰渡过难关,要大幅度地减免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实质上也是财政刺激,这本身就意味着要增加财政赤字。要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必须提高赤字率。基于我国国情和参照国际经验,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3.5%区间,充分发挥财政的逆周期调节效果。

应对疫情冲击特殊时期,财政政策应该比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是要提高财政政策效应,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

——着力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货币政策要有力有效。货币政策也应该解放思想,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全力配合财政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一,货币政策要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尤其要想办法开通渠道,让中央银行放的源头“活水”真正流到中小企业的“田”里。

第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关注有效舒缓本次疫情给中小企业企业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努力降低受疫情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特殊难关。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有效对冲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运用好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重点支持一些龙头企业复工复产,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上。

延伸思考:需要坚持两个原则

鉴于历史经验,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上述逆周期调节政策组合拳的效果,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存活下来,无论在政策决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务必要坚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打破“唯所有制论”、“唯规模论”窠臼。加力推进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必须打破“唯所有制论”、“唯规模论”窠臼。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对中小企业或明或暗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不唯所有制、不唯规模大小,公平对待国企和民企,公平对待中小企业,才能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应对疫情冲击,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在信心上打败自己,化危为机,提振企业信心十分重要,时不我待。从历史上看,由于存在对中小企业或明或暗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每一次大规模优惠宏观政策推出时,立即得到好处的往往是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受惠或受惠很少。尤其是近年来国务院已相继出台了减税降费政策,但实际上企业对税费负担减轻的获得感并不像减税降费政策本身那样强烈,追本溯源,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唯所有制论”、“唯规模论”是紧密相关的。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所有制歧视和偏见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坚持中性竞争原则,在实践中真正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营商环境。

二是抛弃“唯GDP论”。加力推进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一定要牢牢坚持疫情特殊时期政策指向的重心是要维持中小企业生存和人口就业。在疫情特殊时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恰恰是我们解放思想,真正抛弃“唯GDP论”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增强底线思维,今年的政策目标是保民生,保恢复经济,而不能聚焦于大搞这样那样的大基建、大投资,也要弱化追求这GDP目标和那GDP目标。只有保住中小企业,才能保住GDP。保不住中小企业,没有就业,没有真实的收入,增加的GDP有什么意义呢?但时下有学者却在大谈老基建、新基建,尤其渴望新基建挑起大梁。虽然新基建是大势所趋,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疫情下大规模启动新基建,远水解不了近渴,也难以挑起“大梁”。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今天面临的局面或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要严峻,用大规模强刺激政策并不能真正解决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而且副作用会很大。有鉴于此,面对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坚决守住“房住不炒”的底线。聚焦减税降费,“精准滴灌”式帮扶中小企业共克时艰,顺利地渡过难关活下来,这就稳住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底盘”。来日方长,只有保住了中小企业生存,稳住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底盘”,之后再大规模启动新基建,这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

基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疫情过去,只要广大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生存下来了,企业信心保住了,中国经济就能够实现较快反弹,呈现出一派“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我国将成为全球疫情后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将再一次让世界瞩目。

(茶洪旺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王常军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