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疫情既冲击供给也影响需求 供需双向发力争取共同受益

2020-05-08 14:5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疫情

摘要: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这次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大幅下滑,是由于疫情这一意外的巨大外部冲击,而非经济“内部”出了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 | 公  欣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这次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大幅下滑,是由于疫情这一意外的巨大外部冲击,而非经济“内部”出了问题。“经济恢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疫情持续时间,二是生产能力受损程度。除了尽快控制住疫情之外,尽可能减轻生产能力受损,保护生产力,是短期政策的重点。”刘世锦在日前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的“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座谈会上表示。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表示,疫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的确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全年看问题,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深刻认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开放,把“六保”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供需两端均受冲击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我国及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如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流动性等措施,着力减轻企业困难,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稳定就业。今年3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相对于1~2月份明显收窄。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对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贸易的供给和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供给和需求都遭受到巨大负面冲击,究其原因,是社会领域等相关防控举措使得居民消费大幅度下滑,并导致企业对上游产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下降,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社会治理等举措使劳动力短缺,各行各业的停滞和无法复工,导致各国的供应链中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高尚全在会上表示,保障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十分重要。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认为,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冲击供给不同,这次新冠疫情既冲击了供给又冲击了需求,而且对需求冲击大于供给。从需求看,内需受到较大影响,封城和保持社交距离,导致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从供给看,疫情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物流停顿。复工复产后,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不同,工人返城延期和职工到岗率低造成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生产难以迅速恢复。

“如果从全球市场角度看,疫情影响区别于一般国际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冲击,这次是由需求萎缩和供给萎缩两个方面的冲击造成的。事实上我们可能面临全球供应链中断,这对我们的出口、对国内生产造成的冲击非常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在座谈会上也表示,由于国际上停工停产带来的供应链的中断,对中国国内生产和出口生产都会造成新的冲击。“所以这个角度讲,我们绝不能认为冲击只是来自于需求方,供给方由于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经济恢复和发展主要靠结构性潜能

疫情之下,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和影响,经济恢复怎么办?如何进行调控?

“2019年,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现阶段要稳增长,首先和重点是稳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刘世锦认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主要靠结构性潜能。中国经济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结构性潜能。这种结构性潜能,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通俗地说,是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

实际上,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新冠肺炎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祝宝良表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业、保基层政府运转,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可较快恢复。宏观调控政策应未雨绸缪,保持必要的力度,着力刺激消费需求。

祝宝良建议,各地区可根据情况,发放消费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国290多个城市发放5000亿元左右,用于食品、日用品、旅游、文化等消费。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限购城市可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的同时,适度放松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稳定房地产投资。

稳就业是重中之重。与会专家建议,要积极稳定现有岗位,努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数量,鼓励专升本,扩招200万研究生和技校生,适当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减轻就业压力。

刘世锦认为,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补贴可与救助企业结合起来。对受困企业中一定收入水平之下的员工,由政府发放一定数量的工资货币补贴或无过多限制的消费券,以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这种办法能较好解决低收入人群识别问题,特别是救助城市无法纳入统计体系但很需要救助的农民工。“这样就可以把稳企业、稳就业、扩消费、降成本几件事情结合起来,使政策更好地起作用。”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强调,疫情之后数字经济领域其实有巨大投资空间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只有把这块基础设施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的重要机遇体现在数字化转型这一重要领域。过去设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及现在网上业务,包括金融业务、金融科技业务、智慧城市、线上医疗服务,都在方兴未艾地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和就业,这对促进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帮助企业扛过去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赵晋平强调,目前中国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尤其是和国际环境有关的涉外经济领域,外贸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峻,既有订单减少带来的损失,也有在国外停工停产加剧背景下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同时,中国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法展开,货款回收十分困难,企业资金链中断的风险明显上升。

“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行业的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受到的冲击最大。随着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世界各国,各国生产停滞,需求下降,从今年二季度起我国出口会进一步下降,出口企业开始受到第二轮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一些关键设备、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进口也可能出现中断,影响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祝宝良表示。

实际上,一直以来,外贸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外贸市场的主体,它们是未来外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何扛过去是现在的重中之重。赵晋平建议,现在实行的税费减免政策实施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实施的时间应进一步加长,这有助于稳定企业,真正帮助企业能够扛过这次危机,并且有新的成长。“要保订单,可以通过降低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关税等方式来帮助企业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要保覆盖,扩大政府在投资和公共消费的支出,也是为企业增加获取订单的机会。同时,加强双边、多边国家间的合作,为这些国家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医疗用品是重要的订单来源。还要保资金、保研发,研发是疫情之后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这时候需要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人力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研发,甚至拓展新客户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赵晋平表示。

祝宝良认为,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度过难关。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设立企业纾困基金,保护企业生产能力,提高进口替代水平,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

责任编辑:刘丹阳


Loading..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