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谋求安居与致富 搬出大山幸福来(2)
摘要:立足县情实际“四聚焦”:聚焦地质灾害隐患区,聚焦资源极度匮乏区,聚焦设施配套艰难区,聚焦重点水源保护区,精确锁定5275户19522人,并按照“特困优先、逐年安排、分批解决”原则,优先解决受灾户、低保户、五保户等重点困难群体。
“九点”成片,着力供给侧,新风引领安居乐业住稳行远。
一是打造主导产业,强化就业脱贫。为让群众住得下来,能致富,在安置点布局和搬迁群众增收上注重“造血”功能提升。根据不同村、不同地域特色,着力供给侧需求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在荣丁、雪口山、荍坝、梅子坝等7个乡镇易地搬迁集中点打造旅游、茶叶、青梅等主导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增收途径。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在全县具备条件的每个集中点同步配套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依托电商平台,大力推行“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把集中点贫困户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让搬迁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扩容增收。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增收,按村均不低于1000万元标准投放,统筹年内计划退出村特别是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时,设立“勤劳致富周转金”1900万元,提供每户0.6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促进“借养还养”循环发展。坚持促农增收长短结合,依托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按不少于20%的比例增选生态护林员,保障长期增收。出台技能培训等方面帮扶措施,依托碧桂园职业中学,培训引导部分贫困户从事餐饮接待、焊工技工和旅游服务等技能,建立开发就业岗位扶持一批的长效机制,把就业岗位落实到人。加强东西部协作,积极与越城区对接,建立长期稳定劳务帮扶输出机制,通过就业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
二是综合配套实现安居乐业。按照“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工作思路,结合现代文明生活、民族特色、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坚持“实用够用”“缺啥补啥”原则,统筹配套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项目156个,全力满足搬迁户出行、就学、就医等基本生活生产需求,推动传统彝家山寨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同步开展原住地和安置地两个治理,安排退耕还林指标4万亩,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三是奖勤助优感恩奋进。为进一步激励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帮助其牢固树立不等不靠、感恩自强的意识,不断转变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因地制宜推出了六大脱贫攻坚奋进激励奖励政策,以思想扶贫、有责任扶贫为载体,分类施策,积极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活动,推选县、乡、村三级贫困群众代表100余人,巡回20个乡镇开展50余场宣讲会,脱贫示范引领取得实效。深入开展“脏、乱、差”治理,遏制“双高”(高聘金、高礼金)现象,聘请民间“德古”依法化解民间纠纷,倡导移风易俗,有效提升了易地搬迁集中点陈规陋习的转变,现代文明新风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