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六保”,专家建议启动中小微企业“信用新基建”
摘要:薛方建议,启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基建”工程,对政府而言,专注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后100米”,打造信用融资基础设施升级版;对企业而言,鼓励企业树立“信用储值”的长期主义、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洽棠
疫情是场大考,冲击着我国经济运行,也考验着我国社会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薛方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六保”工作是中央着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也是保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夯实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基础,从而继续支撑、扩充社会信用体系的治理空间。
薛方建议,启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基建”工程,对政府而言,专注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后100米”,打造信用融资基础设施升级版;对企业而言,鼓励企业树立“信用储值”的长期主义、应对不确定性。
信用体系成为最具韧性的治理手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2019年又跃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而征信覆盖率和信用信息指数正是其中重要指标。继去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之后,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强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
在薛方看来,信用体系成为现代治理体系中最具韧性的手段体现于核心机制。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通过四种手段跨域组合实现,即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手段,打通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大治理体系。信用体系以其独特信用承诺、信用记录、诚信自律、信用修复而呈现出系统功能的“不死机、不崩溃”的功能即“鲁棒性”,能够评估、预警、吸纳、适应风险并具有快速恢复的能力,可以实现顺周期和逆周期的双向多元跨域治理。
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信用成为其风险定价突破的关键
2018年末,我国有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应对疫情危机,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纾困政策,成效初显,但政策传导“肠梗阻”顽疾依然。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最后100米在哪里?恒大研究院报告有新发现,2018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32.8万亿占总体企业贷款余额40.7%,民营企业占据的信贷资源与其经济贡献完全不相匹配。薛方表示,在常说的民营企业的“56789”前面应该再加一个“4”,即:民营企业用40%左右的银行贷款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薛方表示,科学是战胜疫病的最有力武器。“健康码”从杭州版到全国版,成为信用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一大亮点。不仅是个人诚信的试金石,也由于与社区、市场的打通而成为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对社会治理成本节约、效能提升的关键。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中国个体经营户总量测算与新冠疫情冲击评估》发现,基于数字技术精准放贷的贷款量每增加1%,疫情冲击减小2.57%。传统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做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信贷市场的管道很难触达经济体的中小微终端。大数据金融技术发展给出了突破性解决的创新实践:目前三家网络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按“310”贷款模式实时处理贷款。每家每年都能发放大约1000万笔小微或者个人贷款,而它们的不良率则保持在1%上下。
建议启动中小微企业“信用基建”工程
在薛方看来,“信用基建”并非创设一家新银行,而是给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个“信用积累、储蓄、增信、变现”的水库一样的新基建,打通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的最后100米。工程的实施,不搞重复建设,只需要对现有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整合创新实现升级,也是对目前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无法覆盖的中小微企业的补充。平台提供六大系统信用服务,即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用信。“挖信”等前五项是企业信用资产的“收入”,用信是企业信用资产“支出”和信用价值的变现。其中的“挖信”是对中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资源多维挖掘和信用价值量化,是传统采信、征信、评信的智能叠加。“储信”,是解决“数据白户”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