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全球产业链“整体性瘫痪” 中国经济要应对三大挑战

2020-04-20 12:22 中国发展网
全球产业链 中国经济 疫情防控

摘要:受国外疫情整体恶化的影响,多国同步采取“封城和封国”政策。随着国外防疫政策趋同,不仅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全球产业链由此前的“分段式瘫痪”转变为“整体性瘫痪”,从而大大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4月)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发布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报告,并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张明、汪涛、陆挺联袂研讨。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MF主要成员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技术性反弹与“倒灌”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4月17日,全球瞩目的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比较深幅度的下滑,但远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目前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基本完整经历了“医学意义”上的疫情防控周期,并且基本实现生产秩序正常化。同时,我国也是全球防疫物资供应的中心和全球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因此,在欧美经济全面下滑的条件下,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具有全球性的指标意义。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

挑战一:受国外疫情整体恶化的影响,多国同步采取“封城和封国”政策。随着国外防疫政策趋同,不仅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全球产业链由此前的“分段式瘫痪”转变为“整体性瘫痪”,从而大大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

挑战二:疫情冲击将对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偏好等产生深刻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结构改革更加迫切。

挑战三: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经济可能加速进入“长期停滞”状态,全球化进程也因此遭遇挑战。疫情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可能发生的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将使我国面临的稳外贸和稳外资局面可能更加严峻。

基于此,该报告认为,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

短期急救型政策不能因为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放松,但是政策的重心要有所调整。政策重心应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保企业、保复产、保复工”,转移到“稳就业、保民生”。灵活创新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由于国内外需求骤降造成大面积的复工即失业现象。

长期针对中国经济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现有的制度性壁垒和阻碍,逐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对于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需不需要保目标?如何制定GDP增速目标?在论坛第二单元,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认为,全球疫情的拐点尚未到来,疫情演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不乐观。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为2~3%,三季度6%,四季度增速7%,全年增速3%左右。因此,3%左右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增长目标。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根据瑞银进行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测算,二季度环比会大幅增长,但是同比难以出现正增长。预计全年增速1.5%左右,甚至有可能更低。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建议,不要设立全年的GDP增长目标,重点放在“六保”。虽然三月份我国出口量得到恢复,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二季度我国出口下降30%左右,将影响我国1800万人就业,影响GDP增速4~5个百分点,因此,二季度GDP恢复同比正增长难度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鉴于全球疫情进一步蔓延,应该用更困难的心态对待疫情冲击的影响,预计上半年中国GDP出现0增长,全年GDP同比小幅增长。全年不必对过高的增长目标抱太大的希望,不必出台刚性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未来潜在冲击的超级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央政治局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把“六保”作为目标,蕴含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也并不是调低目标的体现。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