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五彩大棚映春光——吉林白山发展棚膜经济掠影

2020-02-28 19:11 吉林日报

二月的春风,依然料峭,吹拂着白山厚厚的银装。穿行在山林之间,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散落在林间的温室大棚如同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大棚里温暖如春,蔬菜碧绿如茵、草莓艳红似火、榆黄蘑灿烂似金,农民们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生机。

面对疫情,吉林省白山市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扩大棚膜种植面积,引导发动农民种植各类蔬菜,全力保障“菜篮子”,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临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村民正在进行蔬菜育苗。

绿色是良好生态的具体体现,有机是对自然的最大尊重。近年来,白山市依托森林覆盖率“全国地级市最高”独特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信心不动摇,大力推动“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全市上下坚持奋战当下、赢在未来的理念,结合区域特点,做足特色文章,打造“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板块产业集群,培育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

沙金村里韭菜鲜

连续两场大雪,给大地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2月24日,一走进江源区湾沟镇沙金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大棚连成一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年60岁的孙义海面色黧黑,正在自家的大棚里松土,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老伴儿在一旁笑呵呵地割下绿油油的韭菜,大棚里弥散着浓浓的韭菜鲜香。他家的韭菜刚刚上市,接连不断的订购电话便打进来。按照今年的韭菜价格,两个大棚能收入4万元,丰收的喜悦布满老两口的脸庞。

说起种韭菜的历史,孙义海一脸的自豪。他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父辈就开始种植韭菜,至今已近40年。沙金村三面环山,耕地面积人均不足两亩,不能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种植。村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搞起了适合本地发展的韭菜棚膜经济。

江源区湾沟镇沙金村孙义海夫妇在收割韭菜。

沙金村地处高寒山区,昼夜温差较大,长白山腹地水质含有硒、锶等微量元素、土壤含有黄沙,土质肥沃。这些独特的种植环境适合韭菜生长,村民用农家肥加复合土来增加韭菜养分,使得沙金韭菜口感好、味道鲜美。头刀的沙金韭菜,在周边通化、白山地区享有盛名,很受人们喜爱。每当上市时,村民根本不需要到市场上去卖,在家里就有商贩上门购买,供不应求。

自2010年以来,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村民建起了暖棚、钢构架大棚,跨度大、采光好、保温好,使韭菜相比以前木质大棚提前一个月上市,价格翻了两倍,吸引了更多村民种植,如今全村800亩地除去不能建棚的土地,基本上都种植了韭菜,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泓泰山野菜促“双赢”

“大叶芹、老山芹喜阴,不能让阳光照射时间太长。猴腿菜更是喜阴,最好不要晒到太阳。”2月24日,在位于江源区江源街道大华村的阳光温室里,一谈起山野菜种植,泓泰山野菜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忠达就侃侃而谈。初春的阳光经过防晒网的过滤,淡淡地洒落在老山芹嫩绿的枝叶上,散发出阵阵清香。一边的营养液池中,捆束在一起的枝条上,刺嫩芽展开胖胖的枝芽,惹人喜爱。

泓泰山野菜有限公司的猴腿菜长势喜人。

反季节种植山野菜,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模拟山野菜生长的自然环境,使之保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多年来,泓泰山野菜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只有牛粪、猪粪通过6个月的腐熟后,才能成为最适合山野菜生长的有机肥料。他们改良山野菜种子,繁育种苗,再移栽到大棚里或林下,使山野菜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如今,公司依托长白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种植刺嫩芽、大叶芹、猴腿菜、老山芹(黑瞎子芹)、蒲公英(婆婆丁)、小根菜、刺五加、荠荠菜、柳蒿芽等冬季新鲜山野菜,全力打造原生态、纯天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在做大做强无公害农产品主业的基础上,公司多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秉承“安全、新鲜、美味、营养”的理念,致力于提升大众健康生活品质。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该公司计划在大华村建设种植孵化园区,让村民参与其中,既可以打工也可以学习种植技术。通过体验式采摘,充分利用大棚的空间实施立体种植等农业发展方式,帮助村民打开草莓、葡萄等产品的销路,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采摘园里草莓香

温暖的阳光透过棚膜照射进来,蒸腾起淡淡的牛奶清香。在密密的绿叶掩映间,一颗颗草莓仿佛红玛瑙一样探出头来。洁白的草莓花一簇簇,微笑着迎接前来采摘的游客。2月24日,在江源区江源街道大华村的大棚里,李庆海正在忙碌地摘去多余的枝蔓和枯叶。

李庆海的采摘园内草莓红艳艳。

“只要疫情过去,这里很快就会销售一空。”看着满地红艳艳的草莓,李庆海对自己口感香甜、鲜嫩多汁的牛奶草莓充满信心。李庆海来自桦甸,那里是大棚种植草莓的发源地。十多年前,他就在亲属家里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学成后,他便四处寻找商机。2017年,他和妻子来到江源区,租下4栋大棚种植草莓。由于当地土壤、水质十分适合草莓生长,草莓采摘园刚一开张,新颖的体验式采摘就吸引了大批游客。近两年,李庆海每年都能收入10万元。

说起草莓种植的艰辛,李庆海深有感触。每年9月播种,才能在春节前上市,一直要忙活到来年的6月。“我只会种草莓,而且江源区这里的草莓采摘园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对未来,李庆海很乐观。

小蘑菇也有大作为

密密麻麻的菌袋码成一堵堵“墙”,一簇簇肥大的平菇、金灿灿的榆黄蘑从“墙”里伸展出来,层层叠叠。2月25日,在位于浑江区板石街道金英村的温室里,市润泽园食用药用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将新鲜的蘑菇采摘下来,运往城区的生鲜超市。

“只要温度、水分适合,头一天仅有火柴头大的蘑菇,第二天就能完全张开菌伞。”合作社总经理周学峰介绍说。

浑江区板石镇润泽园里的榆黄蘑金灿灿。

2011年,金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把食用菌作为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村里一批食用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注册并投入生产,润泽园食用药用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合作社,以长白山食用药用菌开发、生产、销售为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研发和生产经营队伍。并建有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及食用菌培训基地,初步建立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每年生产加工100多万袋菌袋,产值1000多万元。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统一培育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合作社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打造龙头产业,受到食用菌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做好食用菌的销售环节,合作社对接市区内生鲜超市,实现“产销一条龙”。

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周学峰表示,合作社通过降低温度等措施,减少蘑菇的产量。同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大与生鲜超市对接的力度,把影响降到最低。

刘老汉的“婆婆丁”

2月25日,冰雪消融。浑江区七道江镇群生村二社里,春风拂过家家户户门前的大棚,棚内一阵阵手机外放的歌声,村民们一边听歌,一边收获着各类山野菜。

群生村二社又叫黑沃子屯,山多地少,但是土壤肥沃、水质优良,十分适合蔬菜种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民们便开始种植反季节山野菜,收益颇丰。

浑江区群生村黑沃子种植户在采摘“婆婆丁”。

刚走进刘洪义老汉家的大棚,便是满眼的绿。半亩多的地里,铺满了绿油油的蒲公英,枝叶肆意生长、蔓延,勃勃的生机扑面而来。

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在当地被称作“婆婆丁”,每到春天,都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刘老汉种的“婆婆丁”是当地的品种,每到“婆婆丁”结籽的时节,便上山采集,栽种到自家的大棚里。加上使用农家肥,使他家的“婆婆丁”保持了野生的味道。每年新年前后开始扣上棚膜,正月十五上市。一到上市的时候,商贩便上门求购,供不应求。半亩多地的大棚“婆婆丁”,利用农闲种植,每年能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七道江的“菜篮子”

2月25日,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七道江村300多栋日光温室、钢筋塑料大棚鳞次栉比、排列成行。

看着长势旺盛的一畦畦水萝卜,浑江区七道江镇七道江村村民崔全勋在算着上市的日期。大棚角落里,茄子和辣椒的种子已经发芽,等到水萝卜收获后移栽到地里。根据市场的需求,他家的大棚每年可以种植三茬蔬菜。

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品质优良的蔬菜占了全县本地蔬菜供应量的30%以上。面对疫情,村党支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为种植户当好“服务员”,保障了“菜篮子”稳产保供。图为基层党组织指导蔬菜生产。

七道江村距离市区10多分钟的车程,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历来以种植蔬菜为主,打造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市区内久负盛名。多年来,该村先后建成日光温室143栋、钢筋塑料大棚175栋。蔬菜基地里喷滴、路灯、配电设施齐全,出产的10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市区内销售的蔬菜30%以上来自该村。

责任编辑:李振

(原标题:五彩大棚映春光——吉林白山发展棚膜经济掠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