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改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线上业务创新蓬勃发展
摘要:中国主流电商平台几乎全部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面向全国招募临时员工,诚邀临时歇业的员工在此期间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大批餐饮企业员工已开始到因疫情冲击而业务上升的电商企业上班。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洽棠
早在2月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声表示,中国经济继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新冠肺炎疫情从客观上“倒逼”了线上业务的蓬勃发展,而其本质正是“创新”。
疫情不会改变长期增长趋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非典疫情爆发的2003年,中国就已经开创了经济增长率超越上年并开启10年经济超高速增长期的奇迹。2003年当年,中国实际GDP增长10.0%,高于享受正式“入世”第一年红利的2002年(增长9.1%),2004~2007年每年GDP增速都是两位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之所以没有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率,部分源于当时的全球性经济周期处于有利阶段,还有部分原因在于抗疫行动带来的改革和激发国民干劲热情效应。
梅新育表示,对于当前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而言,不少海外唱空者恐怕忽视了人和组织体系效率、疫情重大冲击可能催生创新的因素。假如不考虑经济产出中人和组织体系效率的因素,不考虑应对重大挑战激发创新的因素,那么,这场疫情确实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率产生可见的冲击拖累;但是,倘若考虑到经济产出中人和组织体系效率的因素,考虑到在强大组织动员能力下全国性抗疫行动有可能引发平时难以推进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显著改善或消除经济、社会体系中的低效、无效、逆效因素,激发国民热情干劲;考虑到在一个国民与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干劲、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完备的国家里,重大挑战的冲击常常会催生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那么,疫情冲击过后,在一年之中剩余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经济完全有望实现比疫情之前更高的运行效率和速度,一些在疫情冲击期间涌现出来的创新萌芽有可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参天大树。
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充满信心的发声,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的长期发展不会受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短期冲击影响。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助理关晶奇阐释了三方面理由:
第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会因疫情改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在全球价值链呈现双环流的格局下,中国已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枢纽国。
第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不会因疫情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第二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带动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不会因疫情发生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很多产业都存在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在消费领域挖掘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短期来看,疫情对于消费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在第二季度将逐渐恢复。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并未发生改变。
创新:线上业务蓬勃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消费生态。线下实体消费场所大部分停业闭市,冷冷清清的商场与满车负荷的外卖小哥形成鲜明对比;而复工和开学更是倡导“云协作”,多数企业采取远程办公替代人员聚集,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企业办公软件钉钉跃居App Store第一名,远程教育带动iPad一轮热销。
有分析认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将给中国互联网行业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数字鸿沟加速填平,而其核心正是创新。
何谓“创新”?经典的定义来自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即把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梅新育表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终极源泉,而重大创新又往往来自应对重大挑战的需求,或是因为重大挑战打破了原来抑制创新成长的传统市场势力。在一个社会秩序混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崩溃的国家,重大冲击通常只能带来纯粹的经济损失,创新难以萌芽,即使萌芽也通常会在恶劣环境中夭折。但重大冲击如果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它拥有广大充满活力、干劲、旺盛进取心的国民和市场主体,它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那么,重大冲击将成为众多创新涌现、成长的契机,其中一部分创新将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
梅新育坦言疫情客观上也“倒逼”了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的契机,企业主体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政府积极鼓励形成良性互动。
即使在不直接与医疗一线相关的领域,也能看到创新的萌芽。餐饮业毫无疑问是此次疫情爆发初期最大受害者之一,但在中国这个电子商务发达、劳动力市场弹性较强的环境里,强烈的冲击却迅即催生了新的业态、新的劳动力组合形式等一系列创新。如中国主流电商平台几乎全部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面向全国招募临时员工,诚邀临时歇业的员工在此期间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大批餐饮企业员工已开始到因疫情冲击而业务上升的电商企业上班。
梅新育表示,所有这些创新,不仅正在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挑战,还在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未来不仅可望服务于中国市场,也都是潜在的新的“走出去”增长极。
对于未来的发展,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接下来中国经济的重心将会向公共服务、医疗等方向倾斜,增长的质量保障是创新、科研等领域,传统产业和传统产能替代速度会加快。“我十分看好新供给的价值,它包括技术和产品的发明创新,对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以及新的技术亮点不断的涌现,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提升和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在今年将会有很大的推动。”邵宇说。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