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并肩而上疫情考验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及应对
摘要:就疫情本身而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2003年非典相似,都为扩散全国的重大突发疫情,通过空气、飞沫等渠道传播,传染速度较快,引起举国上下高度重视。
2020年春节期间北京某超市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编者按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经济研究不能坐等尘埃落定之后,再面向冰冷的数字进行事后诸葛亮式的反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置身事外,就是国外也有了很多确诊病例,这是个“全球化”的时代,连疫情也全球化了!既然不能够置身事外,那么就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大家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将这场战“疫”进行下去,坚决打赢。正如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高级经济学家钱智俊所说: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日。
随着2月3日央行1.2万亿流动性注入和逆回购利率下调,中国经济战“疫”已经打响,针对疫情冲击的经济分析亟待并肩而上。在刚过去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各种研究纷至沓来。本报编辑部撷取了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银国际、宜信财富、泽平宏观等研究机构的数篇研究报告,从中选取了专家们所集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形成此次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综合整理 | 张守营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参照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相关研究,进而写出了分析报告,那么2003年那场非典疫情对于此次疫情到底有怎样的参照价值呢?简单的对比或许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一个是17年前,一个是当下,前车之鉴虽不可忘,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这份借鉴,重要的是认清当下的情形,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还有一个共识就是今年的GDP增速会受到一些影响,那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次疫情对于不同的行业所带来的影响肯定是不同的,那么都有哪些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哪些行业受冲击不大?又有哪些行业甚至会得益于此次冲击呢?认清了这些形势,那么相应的对策又该是什么?
这场疫情对GDP的直接负面冲击或略小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高级经济学家钱智俊根据传播动力学的最新研究预判,本次疫情有望在2月末迈过高峰期,在5月末基本平息。据此,疫情对大部分线下服务业的刚性冲击料将延续至二季度,并在期间逐步衰减。其对金融业、第二产业的弹性冲击则料将局限于一季度。由此进行分项推算,虽然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将有明显下滑,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将逐季度历经修复、反弹与企稳,全年经济增速料将守住5.6%的底线,在全球范围内仍保有相对优势。疫情平息后,经济增速反弹的短期投资窗口,以及经济增质延续的长期投资机遇,将依然值得关注和期待。
相比上面的观点,来自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的研究则显得不那么“乐观”:“我们认为受春节因素与疫情迅速扩散影响,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容乐观。”基准情形是使得GDP增速放缓至5%以下。首当其冲的是第三产业。三个产业加总使得一季度或比去年四季度下调1.5个百分点,同比增速约为4.6%。但是如果影响局限在一季度,那么一次性的冲击最终都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我们真正担忧的是悲观情形,即如果疫情短期在3月底还不能完全控制,势必影响二季度的整体经济。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产业链加速外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速蔓延、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表示。
就疫情本身而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2003年非典相似,都为扩散全国的重大突发疫情,通过空气、飞沫等渠道传播,传染速度较快,引起举国上下高度重视。但总体而言,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不久,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非典并未扭转中国经济强劲上升趋势,2003年实际GDP增速仍为10%,较2002年上升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速影响有限。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认为,此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存在一些不同点:一、经济新常态下风险上升。不同于2003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国内外需求疲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警惕疫情可能触发的风险,如违约风险、金融风险等。二、第三产业占比更高,疫情冲击加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2020年已上升至53%,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拖累或对经济带来更大冲击。三、疫情爆发时临近春节使得冲击力度与广度加大。非典集中爆发的时点在春节复工之后,而此次病毒则爆发于春节前,一方面,春运返乡高峰使得病毒传播范围更广,扩大了经济受冲击的范围;另一方面,疫情扩散使得春节这一消费、旅游出行高峰变得行情冷淡,加大了冲击的力度;此外,疫情爆发带来的延迟开工也将对生产与投资带来影响,从而使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非典。
诺亚控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认为,消费对于中国GDP的贡献率已经超出投资,现在服务业占比相对2003年有了明显的提高,本轮疫情具有潜伏期长的特点,集中爆发在春运期间,对交通、旅游等消费行业造成冲击并不可小觑。虽然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触底反弹阶段,贸易摩擦有所缓和,但前期复苏的消费者信心可能因本轮疫情而转为下沉,受疫情冲击较小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等均处于弱势阶段,货币与财政刺激的力度与空间均无法与2003年相提并论。
程实认为,这种以历史上的类似疫期为参照物(例如,2003年非典)的“定性比较法”,通过定性比较疫症特征、传播范围、经济环境、政策空间的异同,大致判断出疫情冲击的量级,虽然这种方法难求精细,但是作用关键,一方面及时为市场提供了直观的“预期锚”,避免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另一方面则为政策层的总量性工具提供了初步依据,避免错过宝贵的干预窗口期。
除了非典,也有专家提到了艾滋病、禽流感、MERS、埃博拉、寨卡等病毒引发的疫情,通过这些疫情在获得初步抑制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美国标普指数的表现,结果显示股市中长期表现基本不受大规模流行疾病的影响。比较巧合的是,这些疫情初步抑制后,得益于宏观经济表现和政策因素,股市大概率出现大幅上涨。当然,这些流行性疾病对不同国家经济和股市的冲击度有大有小,例如,2013~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就造成利比亚GDP下跌了8个百分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介绍,2018~2019年美国流感季,3000多万人被传染,3万多人死亡。我国每年流感导致的感染人数和致死人数,估计不少于美国,而其他的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等,患者人数则更是以百万计。因此,有一句话说,“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不无道理。
此次疫情冲击的路径及成本
毫无疑问,大家都认为此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那么具体都会有哪些影响呢?此次疫情冲击的路径及其成本又是怎样的呢?
在此次疫情的阴霾之下,大量线下服务业的消费场景被强制性瓦解,由此产生的需求侧的一次性损失,难以在未来加以弥补,因此将构成刚性的净损失。程实认为,从结构来看,这类损失主要集中于以下行业:
其一,住宿和餐饮业。本次疫情对外出就餐、旅行的需求产生较为严重的抑制,假设在一季度这一冲击将造成住宿和餐饮业损失掉2019年产值的40%;二季度,随着疫情退潮,上述冲击力度衰减为20%。由此,将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7个、0.31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二,电影娱乐业。根据疫情传播路径以及本次防疫的重视程度,全国电影市场将大概率封闭至5月末,6月或将恢复正常。由此,根据2019年电影票房的分布规律,可算出本项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08个、0.03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三,批发零售业。考虑到当前疫情传播范围已超过2003年非典时期,根据历史基准推测,一季度零售业由此承担的损失将占2019年同期产值的1.5%,二季度的损失力度将减半。由此,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受到0.14个、0.06个百分点的拖累。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分析,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假期,或使第三产业增速放缓2%以上,拖累GDP增速比上季度下滑1.1个百分点。短期内交运、住宿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或受较大冲击。举例来说,首先春节发放旅客数量骤降。由于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交通枢纽武汉封城,部分城市封锁道路,20余个省份暂停了省级道路客运班车,众多列车停运,航班取消。1月10日~30日累计发送旅客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6.5%。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35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83.5%。其次,电影、旅游、餐饮行情惨淡。受防控措施影响,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失去春节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贺岁电影全部撤档,全国团队游暂停;走亲访友和聚餐宴席取消,餐饮业春节储备食材负担加重,部分餐饮龙头且表示现金流压力较大,中小餐馆或面临更大压力。
此次疫情对于各行各业的冲击是不一样的,来自东兴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此次疫情对于以下几个行业来说是利好:
首先,在线办公是云计算、5G应用落地的趋势性机会,远程办公促使视频会议市场需求凸显。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多企业延长春节假期,启动员工在家办公模式,这使得远程办公市场开始升温。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公司办公模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线医疗迎机遇,远程医疗是特殊应用场景刚需应用,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在线医疗之所以会成为解决疫情的核心推动力和代表行业,主要在于互联网产品的优势。在线交流能免除面对面的接触或集聚高危人群,在流行性传染病爆发期能帮助有效解决用户多方面的痛点。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91亿元,未来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巨大。作为互联网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医疗也迎来发展机遇。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30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
再者,在线教育是教育科技发展刚需趋势,此次疫情只是催化剂,未来市场结构有望加速演进。为应对此次疫情,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国内一些科技巨头、教育公司和企业服务公司,也针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或免费或减免的支援方案,在线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受到全国的关注。
宜信财富首席经济学家李琳认为,受此次疫情影响,经济中有部分行业可能会受到正面的提振,比如电子游戏(手游)、视频直播、线上教育、电子商务、VR(虚拟现实)技术、医疗保健、中医药材。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局势有所好转,之前被抑制的经济活动会出现修复。如疫情时期被中断的旅游、商务出行等,可能会集中在疫情控制后出现较明显的增加;被疫情延误的生产活动,恢复生产后可能加班加点。
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李迅雷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尽快控制住疫情,让经济恢复正常运转是较为经济的手段,这与当前隔断传播路径的医学防控举措是一致的。尽管目前采取的疫情重点发生地区的公交设施停运、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关闭,取消各类集体性活动等,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为了防止经济下滑而放松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或导致疫情反复、长期得不到控制,则对经济的伤害更大。
总体而言,当前的研究共识倾向于适度加强逆周期调控,及时阻断上述冲击渠道。程实表示,在财政政策层面,针对性的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等见效快的举措,目前得到较多研究支持。同时,提高赤字率、专项债加码等工具,也被广泛认为具有必要性。在货币政策层面,提前降准、降息,适度增加流动性供给,稳住私营企业资金链,以结构性工具支持疫情地区、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呼声较高的选项。
李迅雷建议,对于疫情,2月份一定要坚决严防死守,包括延迟开学、开工、开会等,防止病毒传染再扩散,大幅降低新冠肺炎的新增患病人数,使得3月份人们的出行和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恢复正常。
在经济政策层面,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假设在悲观预期下,该疫情将对GDP增速带来的拖累达到1个百分点,那么,大约需要增加5000亿左右的投资和消费来对冲,才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因此,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虑降息,全年的加码的降准降息目标,应该是促进全社会新增约X亿左右(X: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情况而调整)的投资或消费。
此外,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款,目标应该达到1000亿元左右。如果能新增财政、货币投入和社会捐款这三项共5000亿元左右形成的投资或其他各项支出,则基本可以抵消此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开出的药方是:冷静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决定,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科学理性、管理适当,也要防止过犹。
尽管疫情严峻,以下事实说明不至于对经济增长过度悲观:首先,非典疫情时期只影响了当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在2003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GDP实际增速达到10%,仍高于2002年。病理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将在2月中旬达到拐点、发病高峰结束,3月份可以基本控制疫情,所以预计疫情对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影响较大,其后将逐季恢复并上行。其次,经济受此类疫情的影响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业最为严重,而且春节期间本就是消费旺季。但是非典疫情时期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电商,而2020年网络购物已经高度发达,即使出现了部分交通受阻并延迟发货的情况,零售消费仍可通过自动后置于年内其他时段抵补。再者,虽然政府延迟了春节假期,但是春节本就是停工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在往常年份也是正月十五过后正式开工,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期完全在春节假期之后。最后,疫情的传染性虽然强于非典,但致死率弱于非典,加之政府高度重视,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十分高效,有助于增强人民对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快速恢复的信心。
除了科学理性地判断疫情,也要管理适当,强化隔离,减少封城,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只有在可控的范围内恢复生产,经济的影响才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极端措施下的完全封城、阻断交通对经济恢复影响较大。
在货币政策方面,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建议短期内采取精准干预措施,以防止市场流动性不足和超预期波动等风险。对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构建“三定支持”。
关于降准、降息,第一,只要不出现超调,则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控。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短期内会出现风险释放,但目前来看,只要不出现超调,资本市场将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超量风险,因此货币政策不必急于出台全面宽松政策,而应以定向工具为主,对真正有需求的领域精准滴灌。第二,降准、降息需等企业全面复工后才有用武之地。目前实体企业尚未复工,实体经济在短期内的信贷需求较低,此时进行降准降息的效果不大。第三,通胀风险掣肘货币宽松。前期猪肉通胀还未解决,近期受疫情影响,水产养殖、物资供应较为紧张,叠加封路停工等问题使得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更为紧俏。前期部分城市出现的恐慌性集中采购现象虽有所缓解,但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预计未来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短期内不必出台降准、降息等具有风向性的政策。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建议财政政策重点发力新基建和公共服务投资。面对疫情带给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发力,以地方专项债为抓手,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应重点部署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新基建”。在应对本次疫情过程中,互联网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长远来看,抓住5G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于激发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除了投向基建,尤其是新基建领域之外,财政支出方向应该满足疫情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比如医疗服务、公共设施等领域的需求。此外对于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乡村扶贫与振兴的相关投入也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