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两个关键” 南京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实践样本
摘要:《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在全国发展版图上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国家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对于长三角区域来说,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长三角地区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之一。
打破“行政区经济”第一步
有关专家表示,想要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需要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通。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一直在构建都市圈方面积极探索。7月27日,全国第二个、江苏省首个特别合作区——宁淮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为共同打造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先行区、南京都市圈与淮安发展示范区、宁淮两市协同创新发展引领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与淮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宁淮特别合作区在三个方面提供了发展经验:
第一,运营和运作机制“一体化”。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南京和淮安两市一开始就按照市级层面政府联席会议、园区管理机构、投资开发公司三级管理机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11月1日,南京市、淮安市、南京江北新区、盱眙县四方共同出资成立的江苏省宁淮特别合作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其中江北新区占60%的股份;园区管委方正积极谋划与央企、省属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合成立投资发展基金,发挥各方优势,参与园区运营、建设和管理,按照市场的办法来探索利益共享。争取落实市级审批权限,运营管理实现封闭运作,实现“园内事务园内办理”。
第二,管理模式“一体化”。推动形成南京主导与淮安积极配合的合作格局。南京和江北新区负责园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淮安和盱眙方面负责承担相关社会事务和服务保障,两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这也借鉴深汕在合作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模式”。
第三,发展路径“一体化”。合作区并不是产业梯度转移地,而是按照江北新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产业基地,即“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未来还有“智慧+运用”,“服务+共享”,真正推动“南北共建、同城发展”。特别合作区积极与江北新区各产业平台开展跨界产业共建,酝酿成立联合招商中心、双向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模式。经过4个多月的前期建设,宁淮特别合作区已经搭建了覆盖产业核心区的5G网络,誓要以高起点借势5G浪潮。宁淮特别合作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宁淮特别合作区绝不仅仅是要成为南京江北新区的一块“飞地”,而是要确立自己独有的产业优势,打造南北共建的创新示范区。我们只想做三块:智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半导体制造。
“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在全国发展版图上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实现“区域一体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谓相辅相成。
南京已经形成区域增长极,经济发展屡创新高。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南京GDP连续10个季度保持8%及以上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居我国东部地区GDP超万亿元城市首位。去年,南京在江苏省高质量综合考核中排名首位。截至今年11月,南京竣工重大产业项目264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亿元,带动10多万人就业。今年南京的省级重大项目数和当年计划投资额均居省内首位,利用内资总量和亿元以上大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
南京两年前明确集中精力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连续两年的市委一号文件都聚焦科技创新,变革原有体制机制,激发各方动力,大力发展由高校、科研人员、政府、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约成立新研机构263家,引进各类人才8100多名,中外院士89名,累计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源动力”,成为城市新标识。
破“旧”镀“新”,激发产业新活力。11月23日,在南京城南一座老兵工厂的原址上,中澳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心、3家美国硅谷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等46个项目或启用或签约落户。在明城墙内,6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老校区、低效老楼今年被改造成城市“硅巷”,集聚培育、引入科技型企业近400家。而今年南京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85家,同比增长一倍多。南京建设创新名城两年多,科技型企业数增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人才集聚、项目落地等体现发展活力和质量的指标屡创新高,多项数据居省内第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南京着重发展实体经济。于2017年,南京工业投资扭转连续41个月负增长局面。去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超万亿元,增幅达15.1%。去年以来,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设备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高增长。今年前10个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8%,四大先进制造业增长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约70%。2018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74家,今年有望再净增1400多家。到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14.8%,预计全年达到1.1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增速、增量位居江苏省第一。
南京瞄准产业能级的提升,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五大产业地标。今年前三季度,在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6%。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几乎从零起步,三年多时间集聚企业35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地标加速崛起。(熊伟)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