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如何走出绿证市场供需失衡困境?

2025-04-15 13:51 中国发展网
绿证

摘要: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凭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我国绿证市场长期以来面临“供给热、消费冷”的困境,如何真正激活市场需求,使其成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备受关注。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凭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国,2024年风电、光伏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绿电交易电量同比增长235%,达2336亿千瓦时。然而,与庞大的供给相比,绿证的市场化消费仍显不足。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4.46亿个,但只占到总核发量的不到10%。

与此同时,受供需不协同的影响,绿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上绿电的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网经营区的绿证交易均价从每张28.10元降到了每张9.6元。而到了2024年年底,绿证市场价格则骤降到了每张0.9元左右。

对此,《意见》从多个层面发力,激发绿证消费需求,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不仅提出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还鼓励居民消费绿色电力,将绿色电力消费纳入绿色家庭等评价指标,这将进一步拓展绿证的消费群体,释放市场潜力。

在完善绿证交易机制上,《意见》同样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举措。通过健全绿证市场价格机制,加强价格监测并研究建立价格指数,能够引导绿证价格合理反映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优化绿证交易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证交易体系,推动发用双方签订中长期购买协议,这些措施将提升绿证交易的活跃度与规范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营主体参与绿证消费的意愿。

尽管新政亮点颇多,但绿证市场的消费端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企业认知不足,消费意愿偏低。目前,许多企业对绿证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自愿环保行为”层面,而非市场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认为绿证会增加成本,而非提升品牌溢价或满足国际供应链要求。

二是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当前,绿证交易价格受政策影响较大,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例如,部分地区的绿证价格长期低于国际水平,导致企业缺乏购买动力。

三是与碳市场的衔接仍待明确。《意见》虽提及绿证与碳市场的协同,但尚未明确绿证是否可作为碳减排凭证进入全国碳市场。目前,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方碳市场允许绿证抵扣部分碳排放,全国性规则缺失导致企业观望情绪浓厚。

因此,要让绿证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需从政策设计、金融支持、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力,包括政策强制性与激励性并举、金融工具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国际互认等。同时,还需加大对绿证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经营主体对绿证的认知与理解,营造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