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央企担当铸就温暖防线——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

2025-04-13 12:14 中国发展网

摘要:节日期间,安太堡选煤厂的职工郭祥敏依然早早来到主厂房巡检重要设备,他说:“保供稳煤就要做好对重要设备的巡检,作为老员工,我必须把好这一关。”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程晖报道

能源保供,一头连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2024年保供形势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均对电力供应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保供压力大、风险大、不确定性大。面对风险挑战,尤其在去冬今春的能源保供关键时期,众多能源央企挺身而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稳定供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担当。

挖潜增效,守护能源“压舱石”

隆冬时节,气温已降至零下。位于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补连塔煤矿设备运转不停,生产正忙。“在能源保供期间,每多割出一刀煤,就可满足沿海电厂一台67万千瓦的机组多运行8小时。”补连塔煤矿综采三队队长郭志有说。

“作为一名在煤矿一线工作了十几年的‘老矿工’,能源保供是我们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尤其寒潮大雪来袭时,能源保供都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无论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还是酷热难耐的夏天,我们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在百米地层深处。”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综采一队队长刘欣文说,“记得2024年冬天,寒潮来袭,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度,我们队依然每天保持4万多吨的产量。”

煤炭生产紧锣密鼓,为冬季供电供热攒够“口粮”。

去冬今春,国家能源集团认真履行“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职责使命,突出做好常态保供与应急保障,坚持做强“511+2”保供品牌,常态化能源保障力、一体化运营竞争力、能源市场引领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两会、春节、迎峰度冬等重要时段、重点地区保供任务。

国家能源集团以煤炭高产稳供保能源安全,克服部分矿井停产减产、产能接续紧张、恶劣天气多发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自产煤量连续42个月保持5000万吨高位水平。疆煤出区实现新突破,在资源获取、成本压降、煤质把控、运力开拓、增量提效等方面持续发力,疆煤出区实现月均200万吨目标,保供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能源集团坚持“挂图作战、全程督办”,推动多项关键节点实现重大突破,为集团公司煤炭保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同时,外购煤全力补充支撑。坚持量价联动、吨煤必争、供需匹配、依法合规,突出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备煤组织等。

在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零下25度的严寒中,上百台重型装备在智能集控中心的调度下,开足马力生产。该矿总工程师邵宾介绍:“12月份是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我们紧盯保供目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平均日出煤7万余吨,单日最高原煤产量超9万吨。”东露天矿的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职工收入也随着工效的提高而增加,成为中煤平朔集团煤炭保供的主力矿井。

在煤炭保供的战场上,平朔集团的干部职工用无私奉献诠释着“煤炭人”的使命。节日期间,安太堡选煤厂的职工郭祥敏依然早早来到主厂房巡检重要设备,他说:“保供稳煤就要做好对重要设备的巡检,作为老员工,我必须把好这一关。”

为提高生产效率,中煤新集公司优化生产组织管理,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和人员配置,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确保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实现矿井高效生产。该公司阜阳矿业综采一队为化解工作面边采边撤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大力开展班组“劳动竞赛”,以业绩论英雄、凭实力说话,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员工效大幅提高,设备开机率提升20%,日产原煤稳定在万吨以上。班长苏涛感慨道:“稳产保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想到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了大家的‘幸福指数’,再苦再累也值得!”

鏖战风雪,畅通能源大动脉

煤炭生产马不停蹄,保运输也刻不容缓。

当渤海湾的盐雾在铁轨上凝结成霜,一列列运煤专列如同钢铁巨龙驶入秦皇岛港。这里是全国能源保供的“心脏起搏器”,中国中煤秦港业务部驻守在此,在零下20度的极寒中,无惧风雪、无问西东,守护着工业血脉的每一次搏动,成为保供期间的最美逆行者,用担当与责任书写中煤能源保供答卷。

冬季来临,过低的气温导致煤炭粘连在车皮无法卸下,造成大量煤炭损失,一场与冻车煤的博弈即将展开。秦港业务部团队设立了天气气温监控小组,根据数据筛选出容易冻车的重点矿区,联系发矿单位做好随时喷洒防冻液应对低温的准备,协调监督港口及时开启磁脉冲振打设备,对每一列驶入秦港翻车机的运煤列车进行震荡敲击,必要时对冻车煤较多的车皮进行二次翻卸振打。业务部的青年职工们穿戴着厚厚的保暖棉服和防护装备,冒着严寒攀上冰冷的铁梯,透过结霜的护目镜仔细查验车皮冻煤清理效果留存影像资料,身着蓝色工装、24小时三班倒的他们,在港口形成了一条永不“断电”的守护链。

朔黄铁路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围绕“安全高效、畅通无阻”目标,统筹运输组织、设备维护与应急处置。2024年,该公司升级智能调度指挥系统,集成北斗定位与5G通信技术,实现列车运行状态全息感知,极端天气下运输计划调整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神池南站创新采取“弹性天窗”施工管理,利用大数据预测车流低谷期安排维修,减少运输干扰25%,为能源运输高效畅通持续赋能。

港口公司黄骅港务作为国家能源运输大通道上的关键枢纽,聚焦能源保供核心任务,通过优化生产运营机制、强化协同合作、创新技术应用等多举措并行,实现了能源运输的高效有序进行。2024年,黄骅港务创新建立“内部、区域、一体化”全面协同品牌,搭建起"三个协同"党建业务平台,切实解决生产运营实际问题。在面对长达77小时的封航挑战时,黄骅港务与海事部门协同作战,依据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提前周密部署船舶进出港计划,成功调度多艘船舶进出港,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通道的安全。

“那场创开港历史纪录、长达77小时的封航大战,至今仍历历在目。”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生产计划赵倩斌告诉记者:“当气象预警系统弹出预警信息时,我们立即启动'港口-海事'应急联动机制,生产指挥中心的生产计划实时关注天气变化,计算着每个可能的作业窗口期,反复推演最优进出港方案,拖轮护航路径精确到分钟级。”

科技赋能,点亮万家灯火

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保供故事中,科技的力量成为电力保供的关键支撑。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上,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运维人员在寒风中坚守,守护着全国输电线路覆冰等级最高的重冰区。该公司泸定运维分部主任王小川介绍:“覆冰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一大考验,如果其中一条线路出岔子,300万户家庭的用电就会受到影响。”为更好监测覆冰情况和维护线路,每年10月底到来年3月的覆冰期内,二郎山观冰站就成了运维人员的“第二个家”。他们利用无人机、测风仪、望远镜等设备对输电线路开展覆冰观测和特巡,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从二郎山往西400余公里,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大箐乡,电力工人远程操控着蓝色的除冰机器人,对百米高空的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覆冰架空地线进行除冰。机器人沿着架空地线行走,在机器人前端震动锤与刀片冲击双重作用下,裹在架空地线上的冰块快速脱落,仅15分钟就将该区段架空地线覆冰隐患全部消除。“除冰机器人可有效消除架空地线上的雨凇、雾凇、混合淞等不同类型的覆冰,大幅提升了架空地线除冰的便捷性、安全性及智能化程度。”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除冰工作负责人魏凯林介绍说。

在电力保供的前沿,国家电网公司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国网湖北电力实施电网数智化提升工程,创新利用AI技术,让电网调度、运维更加“聪明”、高效。AI虚拟调度员“艾丽”能够同时对多个检修项目、多个工作人员发起会话,实现一键智能成票、精准故障研判和智能化语音调度指令下达,极大提高了调度效率。

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蝶变中,中国中煤北煤机公司以“数字紧平衡”理念重塑保供体系。通过MES系统构建“数字孪生工厂”,精准管控“产供销三个小闭环”执行力,实现两地产能数据实时互联、资源动态调配,保障投入产出均衡;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关键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故障预警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控”;搭建“保供云端应急指挥平台”,在突发供应链中断时迅速启动替代方案,以“数字韧性”筑牢保供防线。

随着东北振兴的实施和能源消费的增长,东北地区每年从蒙东地区输入大量煤炭。雁宝能源是国家能源集团在蒙东地区的重要煤炭生产企业,为东北三省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温暖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支持。

近年来,东北三省及周边地区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攀升,前来拉煤的车辆数量随之增加,高峰时每天超过200台车辆排队等候购煤,对此,雁宝能源建设并投运具备AI配煤和无尘装运功能的地销煤储装运系统。该系统配备两座直径18米、高48米的块煤仓和混煤仓,一座转载点以及单双机栈桥,额定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每小时可连续装车2000吨,平均每1分钟就可装满一辆30吨位的车,单日最大装车能力3万吨,有效提升煤炭装车效率,为煤炭生产和运输提供有力保障。绿色转型,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南方电网成立以来遭遇极端自然灾害最多的一年,全年一半天数(173天)处于应急状态,共发布预警16次,启动响应19次,成功抗击了4起大面积山火、4轮高强度寒潮、16轮强降雨、7次龙卷风和4次台风自然灾害,特别是经受住了4月北江流域近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梅州6·16特大暴雨、桂林6·19特大洪水、潮州7·26特大暴雨,还有史上最强台风“摩羯”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在南方电网的保供工作中,清洁能源的消纳和利用成为一大亮点。2024年,南方电网积极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应发尽发,新能源投产5932万千瓦,同比增加22%;新能源发电量24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同时,南方电网充分发挥特高压大电网资源配置能力,统筹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持续优化运行方式安排,全力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

南方电网通过科学实施跨流域跨省区水电优化调度,实现了水电发电量的大幅增长。2024年水电发电量442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6.2%,为全国打赢迎峰度夏保供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南方电网还积极推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激发需求侧调节活力,如组织开展全国规模最大的填谷响应,促进新能源消纳,广西、云南市场化填谷消纳交易规模15.4亿千瓦时,其中广西全年60%天数(206天)开展填谷响应14.7亿千瓦时,云南开展82次填谷响应7000万千瓦时,填谷响应降低用户用电成本8.4亿元。云南开展首次实时型(可中断)削峰响应,启动时长由“天”缩短为“小时”,更加贴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

在国家能源集团的保供实践中,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成为重要方向。国电电力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重要电力板块,高度重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卧牛山风电场,工作人员在极寒天气下坚守岗位,保障风电设备稳定运行。风电场场长助理李东涛带领团队踏冰卧雪,为机组线路“追风”护航,确保在恶劣天气下风电设备的稳定供能。

在能源保供的战场上,众多央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稳定供应。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担当,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群众的温暖冷暖提供了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