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广州积极聚焦推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2 11:53 中国发展网
新型储能产业

摘要:会议设置了分布式光伏建设、绿色金融等现场咨询交流专区,与会者进行了分享交流,推动各类分布式光伏项目、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落地,发挥科技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作用。

中国发展网讯  程昕羽、 记者皮泽红报道  日前,广州市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应用场景推介活动——分布式光伏建设专场宣讲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由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共同举办。

本次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聚焦推动广州市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向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宣讲我市推进分布式光伏有关政策、绿色技术应用案例,邀请建筑物屋顶权属单位、光伏项目开发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介绍分布式光伏典型建设运营案例、典型适用场景,安排参会代表实地参观感受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屋顶上已建成投运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活动共计2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还举行了企业签约仪式,由广州发展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智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知名企业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国企和民企合作。

会议设置了分布式光伏建设、绿色金融等现场咨询交流专区,与会者进行了分享交流,推动各类分布式光伏项目、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落地,发挥科技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结合建筑屋顶资源丰富、电网完善、新能源接入消纳能力强等特点,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将分布式光伏纳入“十四五”能源发展整体规划布局,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光伏项目迅速增长,截止2025年3月,全市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301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期规模的5倍。

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兼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表示,我们要积极营造浓厚氛围。除了本场分布式光伏专场宣讲会外,未来我们将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场景的推介活动,深入重点用能单位企业开展宣贯,梳理绿色低碳发展优秀案例,提高企业、单位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的信心和动力。

高景采访嘉宾: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孙彬就创新的话题表示,一是高景作为产品制造商,始终重视产品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2021年行业还以小尺寸硅片为主,我们率先推出大尺寸硅片,第二年就取代小尺寸成为市场主流,我们的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在组件方面,我们快速掌握了BC组件技术,产品兼具美观性和高效率的优势。

其次,高景作为“绿电管家”,始终注重合作模式的创新。我们在各地与当地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比如在广州我们与广发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行业中“两业融合”创新的典范,通过高耗能企业、公共建筑等场景应用和绿电智慧化管理的方式,破解绿电供应难题,助力广州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广州打造“零碳城市”添砖加瓦。在广州花都,我们与智都形成合作,以“整村整镇”推进,助力花都“百千万工程”。目前开发覆盖了188个村的光伏项目,通过乡村廊道、村级物业、篮球场等多场景开发,使光伏+“和美乡村”建设,深入人心,既改善了乡村环境,又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种"花都模式"正在向全市推广。

就“光伏+”模式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生态农业?广州发展采访嘉宾:广州发展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  董事长兼总经理 余华堂  表示,一方面,我们打造一批示范光伏项目促振兴。新能源集团充分发挥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丰富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联合科研所、高校等机构,制定适合当地规模化发展的“光伏+”产业振兴方案,大力开展相关产业配套设施引进和投资建设,推动一批绿色标杆光伏项目落地乡村,为地方经济腾飞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发挥产业优势,培育生态农业新业态。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落实“百千万工程”,新能源集团以光伏电站为依托,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搭建“企业投资+政府帮扶+经济社实施+农户务工”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茶光互补”“果光互补”等复合产业基地建成投产,不断发展优拓板下经济,因地制宜为当地农业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让省内光伏产业园内的2万余亩板下土地焕发生机、充满希望。如,台山渔业光伏产业园项目将光伏板架设在鱼塘上方,既发电又养殖虾蟹,实现“一地两用”。我们还种植赤松茸、香芋等34种经济作物,养殖黑山羊、虫草鸡等,带动农民增收。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非农用地,还通过农业与光伏“三同时”理念(农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农业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农业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为乡村经济注入绿色动能。2024年12月,新能源集团受邀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现场视频展示了光伏农业成果,向全球分享了广州发展新能源集团在新能源发电、光伏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收获。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