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电网“满格”为亚冬会注入澎湃“电能”

2025-02-24 13:48 中国发展网

摘要:当亚冬会的圣火再次点亮“冰城”,一部“冰与火之歌”的交响乐激情奏响。漫步在哈尔滨的百年老街,一座座欧式建筑在白雪映衬下化身冰雪城堡。日前,本报记者来到哈尔滨这个“双亚冬之城”,探访亚冬会背后的电力保供故事。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当亚冬会的圣火再次点亮“冰城”,一部“冰与火之歌”的交响乐激情奏响。漫步在哈尔滨的百年老街,一座座欧式建筑在白雪映衬下化身冰雪城堡。日前,本报记者来到哈尔滨这个“双亚冬之城”,探访亚冬会背后的电力保供故事。

场馆内外:

筑牢电力保供安全防线

2月7日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迎来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点火仪式。当主火炬塔“雪韵丁香”被熊熊点燃,绚烂的特效焰火喷薄而出,光芒四射。环绕其周围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冰雕建筑群依次被点亮。瞬间,一个璀璨夺目的冰雪世界展现在众人眼前。

“冰雪大世界每年都是我们电力保供的主阵地。”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供电保障指挥分部包保负责人王迪告诉记者:“这次针对点火仪式,我们实行了三重保险。首先保障的是三路市电可以互相切换,同时加装了UPS不间断电源装置和500千瓦的低压发电车,保证点火仪式万无一失。”

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供电保障指挥分部指挥长肖学军介绍:“我们从各地抽调17名专家组成技术团队,对这里的所有点位,从早晨8点一直到晚上10点,进行全面的检查巡视。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极端破坏等,从技防到人防,我们都有充分的预案。”

“我们就守在火炬柱底下。虽然近在咫尺,但是点火那一瞬间我们并没有时间抬头看火炬点燃的盛况,而是指挥各个点位去统筹信息汇总,及时向指挥部反馈情况。”王迪说,“之后在电视里回看现场直播点火的盛况,我心里感到很自豪。”

2月8日上午,混合团体接力决赛项目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产生了本届亚冬会的首枚金牌。

赛场上,运动员们相拥祝贺。赛场外,有一群默默守护这方场地近300个日夜的幕后英雄也在暗自庆贺。

在比赛现场的各个角落,这些守护者身着蓝色工服,头戴安全帽,巡视着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他们就是亚冬会客户侧电力保障服务专班成员。此时此刻,一片庆贺声中,保电人员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该场馆还有后续8项比赛以及颁奖和新闻发布等多个项目。他们保持着冷静与专注,仿佛只有眼前的仪表读数和线路布局。

“这座综合馆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熟悉她每一处电路分布。其中每间配电室的分布,每个设备对应的开关,我都了如指掌。”来自国网黑河供电公司的赵俊成说。这并不是夸张,早在2024年5月22日就驻守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的专班成员,通过电力线路溯源、一馆一册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制定、多次测试赛模拟以及成百上千次的场地巡视等,早已对场馆的情况了如指掌。

而在场馆外,田野间,张宏涛每天要踏着积雪,巡检输电线路、基铁塔,查看间隔棒是否有松动,输电线是否有异物缠绕,并随时消除安全隐患。他是国网黑龙江超高压公司的一名员工,每天要完成20基铁塔的巡检任务。

“本次亚冬会不仅致力于推广冰雪运动,更能够展现我们的国际形象,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使命的运动会,我们务必保证电力的稳定供应。”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保电负责人郎兵春说。

在场馆的布置上,速滑馆对制冷系统进行改造,还配备了先进的电动浇冰机,能够将冰面的平整度、温度调整到最好状态,有助于运动员在场上更好地发挥。速滑馆棚顶还安装了电动排烟窗,比赛时,电动排烟窗的自然光可以减少冰面反射光,保障赛事转播效果。在改造期间,供电员工便提前驻守,掌握场馆用电需求,指导场馆电气化改造,并为场馆提供了“双路电源+不间断电源”的供电保障。

科技赋能:

空地廊一体化巡检

“嗒嗒哒……嗒嗒哒……”在零下20℃的冰雪大世界里,一只身披东北花袄的名叫“灰狼”的机器狗正灵活地穿梭于人群中,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这只上了热搜的机器狗是此次亚冬会电力保障的“硬核担当”,它是一名巡检员。

“相较人工,尤其在这种极寒气候,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保供更安心。”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贾成洋说,基于三维点云建模及自主路线规划等技术,将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具体线路存入“灰狼”自身的三维系统中。之后的巡线工作无须人工引路,“灰狼”就可“按图索骥”,沿着指示线,携带气体含量检测仪、高清可视摄像头、红外测温仪等设备开展它每日的巡线工作,整体作业效率较人工巡检提升了三四倍。

亚冬会期间,“灰狼”主要负责场馆重点电缆线路的巡检工作。自启动以来,“灰狼”每天巡检时长6~8小时,每次巡检的画面和数据通过无线信号连接至监控中心机房,实现秒级传输。每天它能回传信息2000次左右。在隧道里,“灰狼”可以进行360度无死角红外测温,还能对电缆通道内部环境、气体含量、温湿度以及电缆外观进行细致检查,翔实记录各项运行参数,全力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雪野之上,基塔之旁,无人机“翱翔”。在220千伏输电线路旁,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技术人员于洋正熟练操控无人机,对亚冬会重点保电线路展开精细化巡检。无人机搭载了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仪,可抵达人工巡检的盲区,全面检查线路的各个角落。

“我们前期把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生成三维立体图像,相当于给无人机绘制了地图。如今,它能自主巡检,拍摄的画面传至智能巡检平台,影像识别技术能自动‘揪出’线路缺陷,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4至6倍。”于洋介绍。

空中,无人机巡视,解决人工巡视存在的视觉盲区问题;地上,电力电缆巡检机器狗,缓解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廊下,轨道式机器人,地毯式巡查隧道。为确保亚冬会安全稳定供电,国网黑龙江电力在本次保电工作中广泛应用了高科技手段。变电无人机智巡云巢、机器人、长航时无人机、激光炮、地线修补机器人、除冰装置等“黑科技”全部“上岗”,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平稳运行。

八方支援:

为亚冬会“保电护航”

2024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来自全国各地供电公司的骨干工作人员到哈尔滨支援亚冬会电力保障工作。来自国网北京电力的电力专家原宗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北京有举办冬奥会的经验,我们公司选出40名专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建保电支援团队来到哈尔滨,春节我们基本都是在这里过的。”他说,保电专家组由包括2名国网首席专家在内的20名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开展保电指挥及专业应急工作。应急发电车组配置2辆1000千瓦发电车及2辆保障车辆,主要负责2处宾馆驻地的应急保障工作;配电运检组成员全部参与过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供电保障,主要负责高山滑雪配电设备巡检与抢修配合工作;客户保障组成员纳入国网黑龙江电力场馆侧保障团队,联合开展赛前隐患排查与赛时巡检工作。

这个春节,来自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来涵彬和一同支援的伙伴们每日辗转在各个场馆间,细致检查各自值守和巡视的区域,对周边线路、设备进行现场勘察,并汲取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的经验,帮助梳理了应急保障预案、场馆沟通机制等。

“冬季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都在零下25℃左右,极寒天气对电网侧、用户设备,特别是UPS装置(不间断电源)等影响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前期,来涵彬和同事们进行了多轮调研及论证,并根据场馆内重要负荷用电特性,不断优化调整设备布局。

在亚冬会的赛场外,记者还看到来自内蒙古的发电车。他们是国网蒙东电力支援亚冬会的保电队伍。据了解,国网蒙东电力主动总结“十四冬”保电和极寒保电工作经验,在哈尔滨成立现场指挥部,派出保电支援人员30名、发电车6辆,实施立体保电管控。同时,组织后方对重点联络线、枢纽变电站开展特巡维护。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组织61人应急基干队,完成实战化演练和全要素压力测试,并通过无人机智能巡视、红外成像仪精准捕捉设备热隐患等技术手段,为“亚冬会”保电支援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在亚冬会的聚光灯下,哈尔滨正以科技之力守护冰雪童话,以人文之心温暖八方来客。这场冰与火的交响,或许正是中国冰雪经济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密码——既有硬核创新的底气,更不乏熨帖人心的温度。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