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甘肃榆中三电工程——黄河水滋润40余万亩黄土地

2024-11-14 17:56 中国发展网 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

榆中三电灌溉工程惠及万亩农田 彭昱 摄

榆中三电灌溉工程支渠 彭昱 摄

黄河水位以下12米的新总干一泵站内部 彭昱 摄

中国发展网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于干旱少雨的甘肃榆中县来说,“水利兴则百业兴,水利败则万物衰”。“南引洮河水、北提黄河水”这一大胆设想提出后,榆中人民从1966年开始前赴后继十三载,三电工程从无到有,巍巍长渠蜿蜒而进,将黄河之水引上榆中的田野,让这片土地水畅田增,让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榆中县三电工程为全县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千秋大业之基,堪称“陇上红旗渠”。

在“榆中.身影”第六期栏目中,榆中县三电党委书记、主任丁丙午介绍说:“三电工程是甘肃省最早兴建的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属于大型泵站、中型灌区工程,共有泵站77座,干支渠550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98.85公里,主要承担着为榆中川区11个乡镇117个行政村40余万亩农田灌溉、榆钢工业生产、生态绿化灌溉供水、青城人饮供水的重要任务。三电工程自建成发挥效益以来,全县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设施农业迅猛发展、经济作物持续壮大,可以说,三电工程作为民生水利工程,为解决灌区群众吃粮吃水难题、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和打赢脱贫攻坚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粮食安全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三电工程已成为榆中县农业灌溉的大动脉,犹如一条银色的巨网飘落在榆中大地,给榆中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被榆中人民形象的称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救命工程”,八十年代的“温饱工程”,九十年代的“致富工程”,二十一世纪的“圆梦工程”。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相信被黄河水滋润的新时代美丽榆中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栏目组邀请到了坚守水利工作一线30年的榆中县三电综合经营科科长张璐麟,一起来回顾三电工程建设发展的艰苦历程,了解新时代三电工程砥砺奋进的辉煌业绩。

实施提水灌溉工程 让古老山川叠翠色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是从榆中境内两进两出,一段在和平境内,一段在青城境内。按理来说,榆中县应该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但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只能望河而叹,近水却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榆中人民为了摆脱干旱,勇敢地向大自然宣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工程。

据张璐麟介绍,1959年,榆中县提出了“南引洮河水、北提黄河水”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引起了省上的高度重视。后来经过实地测量、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甘肃省水利建设委员会同意修建榆中县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1966年榆中县三电工程召开了万人誓师动员大会,组成了金崖、夏官营、三角城等11个施工营,数十万榆中人民,在百余里的支干渠上分段施工。同时,还相继建成了金家坪、陆家崖、新堡子、麻启营、王家湾等五座变电所,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6条,158.9公里,达到了“泵站修到哪里,电力就供到哪里”的要求。全县上下历经13年的艰辛付出,到1979年年底三电工程就建成了。三电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我们榆中县不通水、不通电的历史,也彻底改变了全县农民吃粮靠国家,花钱靠救济的局面。在三电工程修建过程中,也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的三电精神。

都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说,不管是在技术上、机械上还是人才上,要修建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其实对榆中人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当时正处于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从物资方面来说,设备都是由全国各厂家支援调剂拼凑来的。其中有一台前苏联1957年生产的310千瓦的电机,还有一台是罗马尼亚生产的132千瓦的电机。后来随着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的设备也都机械化、国产化了。从施工方面来说,全靠人拉、肩扛,还有铁锹挖,凿隧洞、填深沟,建泵站,修水渠,先后建成了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和甘草支干渠,在此基础上,也完成了三电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工程、通讯线路工程等配套工程的建设。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第一次采用结构轻巧、便于施工吊装的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第一次采用节省工程量、减少泥沙淤积的泵房圆形进水池等等,节省了资金,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为全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经验。全县上下投工投劳数千万人次,硬是从海拔1493米的桑园峡,把黄河水提到了海拔2221.8米的兴隆山脚下。

在榆中县和平镇西坪村的桑园峡,远处的这座老旧建筑就是三电工程始建于1966年的渠首泵站---总干一泵站,也是当年提水灌溉工程的黄河取水点。“总干一泵站是三电工程的关键所在。它要在黄河中作业,是很危险的。所以当时还专门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了上千人的施工队,分4班倒、昼夜施工。从1966年6月开工,先清除外围,等到汛期过后,压草土围堰,到年底清基于黄河水位以下12米,在此基础上修建泵房。”在三电工作了21年的梁绪儒回忆说,“当时根据修建设计,首先要在黄河中压一个宽20米、高是20米、长100米三面临水的围堰,然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将围堰中的水抽干,逐渐向下清理两千多方的河床岩石,直到黄河水位以下12米。最后用钢筋混凝土浇筑29米高,就相当于10层楼的泵房。围堰需要用到140万公斤的草,任务下达后,各公社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的给工地送草,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工程从1966年开工建设,经过3年零3个月的时间,最终在1969年10月1日试车投运。这座泵站在经过50余年的运行后,水管处在2020年,新修建了旁边这座现代化泵站,现在这座旧总干一泵站已经作为水利文化遗产留存了。”

新修建的三电工程新总干一泵站主要管辖4座泵站、8.76公里的干渠、4.44公里的支渠。新总干一泵站负责人张生海介绍说:“我们总干水管所其中这座总干一泵站是从黄河取水,沿着总干渠输水,经过总干二泵站、三泵站一直到总干四泵站,经过这四级提水,把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其他9个水管所,然后再通过各级泵站进行提水灌溉。打个比方,这座总干一泵站,就好比是我们的心脏,而干渠就是我们的主动脉,各级支渠就是身体中的毛细血管,黄河水通过渠首泵站抽取,然后经过干渠、各级泵站、各级支渠,最后将水送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听老人说,60年代以前,我们主要靠天吃饭,地里种的麦子和苞谷一年产不了多少,几乎没啥收入,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自从有了三电工程,把黄河水引到了我们榆中县,种地有了水,庄稼变好了,收入也有了保障,日子相比以前好多了。”夏官营镇孙家营村村民孙宏说,“这两年三电把我们社队的一段支渠改造了,改造后的渠,流速快、水量足、损耗少。之前一亩地灌完需要一个小时,现在20分钟左右就能灌完;而且配水服务好,只要灌水,头一天给三电的配水员打声招呼,第二天就能准时、足量的把水送到地头上。价格合理、水浇足了、产量上来了,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日子过的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榆中白虎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沛功说:“我们的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当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种传统农业农作物,在2019年的时候改为农业专业合作社,之后我们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在三电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改造提升,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我们也开始种植高原夏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可以说三电水是我们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

       实施重点水利工程  让灌区改造惠民生

步入新时代,为了使三电工程更好的可持续发挥效益,三电水管处领导班子抢抓国家发展水利机遇,跑项目、争资金。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实施完成了一大批重点民生水利项目,改造新建大中型泵站38座,干、支渠系150公里,10KV高压输电线路50公里,通过近10年的改建扩建,运行能力不断提高、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今年实施的国债项目三电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了不影响老百姓农田灌溉,正月初三就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仅仅历时44天,主干渠全面完工通水运行,68天所有渠道工程全面完工,及时保障了全县春耕春播灌溉用水,这也充分发扬了“新时代三电精神”、“三电速度”、“三电担当”。

       实施精细化管理工程  让高效运行添活力

水利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如何把三电工程管好,更好地服务于榆中高质量发展,是新一代三电人的职责和使命。

近年来,榆中三电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科学、高效、系统的工程、机电、财务、渠道、配水、队伍等“六个精细化”管理体系,大力实施渠道清淤、职工岁修、设备检修、常规维修、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推行“时间、流量、水量、水费”四公开制度,切实提高灌水工作透明度。另外,面向全省招录引进优秀大学生近160人,安置优秀退伍军人30余名,建立了合理的干部梯次结构,为三电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长久动力。

三电东二水管所所长裴旭成说:“以前灌水的时候是老百姓找我们的配水员要水,现在是我们的配水员主动到田间地头去配水。配水前我们上门与村社、用水户对接,及时了解老百姓用水需求,制定精准、合理的供配水计划。灌溉期只要老百姓有用水需要,我们的配水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闸放水。特别是在灌溉高峰,我们的配水员一直守在各个配水口,根据老百姓的需要及时加减水,确保及时、足量满足老百姓用水。”

榆中三电党委书记、主任丁丙午说:“三电工程在榆中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充分发挥三电水利工程优势力量,全力保障灌区农业灌溉、生态绿化林业灌溉、榆钢工业生产用水需求,主动步入‘黄河大合唱’舞台,做好水文章、守好水命脉,助力黄河安澜,充分发挥三电工程灌溉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实打实的业绩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三电工程水利力量,为榆中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抗旱减灾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新时代美丽榆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沿着三电水网奔涌而来的黄河之水,如同一代代三电人不辞辛苦的热血和汗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曙光……三电工程,这座矗立在榆中大地上的不朽丰碑,正在以如椽之笔,描绘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新时代美丽榆中,在陇中黄土高原腹地奏响惠泽百姓的时代乐章!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