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动韩城——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质量发展
摘要:氢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已然成为了激烈竞逐的新赛道。
一廊一园一区两基地
中国发展网讯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氢能产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更是支撑绿色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氢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已然成为了激烈竞逐的新赛道。
近年来,韩城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转型,以氢能产业为引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韩城市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作为渭南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韩城市化工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拥有较为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焦炉气和煤化工尾气资源丰富,工业副产制氢优势突出。发展氢能产业是韩城市立足工业副产氢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成本较低、区域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重要举措,也是韩城市未来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氢燃料电池生产线
韩城市焦化产业基础深厚,目前具备年产20亿立方氢气的潜力。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在年产10万吨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的基础上,已建成综合利用液化天然气余气制氢高纯度氢能产业示范项目,年产5000万Nm3(标准立方米),氢气纯度达99.999%,同步引入了年产1.5亿Nm3天然气裂解制氢项目,全市氢气总产能提升至2亿立方米。以旭强瑞作为氢能“链主”企业,招引了一批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企业,依托当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基础,大力推进风光能源制氢示范,打造多元化氢气制取基地。
氢能制取只是韩城在发展氢能产业迈出的第一步。如何将氢能广泛地应用到场景中,才是整个产业的重中之重。
短倒运输氢能重卡
陕西士成海普新材料公司,以氢能为燃料建成高纯合成石英生产线一条,年利用氢气1440万Nm3。关中地区的首座加氢站,也是西北地区首座液驱式氢能加注站、管道输氢加注站——韩城美源加氢站的成功投运,标志着韩城在氢能的应用方面又迈出坚实一步,形成了从制氢、储运到使用的小闭环,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已初步实现。
2022年起,韩城市与渭南开沃能源、陕西维纳氢能、北京氢璞创能合作,共交付45辆氢能重卡,用于企业内部短倒及陕北、山西等周边长途运输,标志着“西安-渭南-韩城城际氢能走廊”已从示范应用转入实质化运营。
氢能重卡理论续航可达到600公里,这意味着往返半径在600公里以内的运输都可以轻松实现。目前,氢能重卡的数量已增加至100辆,随着加氢站或合建站的陆续建成,预计到2027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将达到500辆。
制氢PSA变压吸附装置
“氢能重卡能够承载高达37吨的货物,单次加氢费用大约在1000元左右,相比传统燃油车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另外,在韩城市发改委的积极争取下,从9月1日起,氢能重卡实现了陕西高速通行免费的政策,为氢能源车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辉说。
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传统燃油卡车,氢燃料电池重卡每行驶10万公里,就能减少约13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首批配套的12辆氢能重卡车为例,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吨。按照目前碳汇价格计算能够节约13万元左右,既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也提升了清洁运输水平。
“氢车探路”破局氢能商业化应用,推动氢能发展实现区域闭环。不仅如此,韩城市在科技创新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为实现“陕西本土制造电堆”零的突破,2021年11月,旭强瑞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了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建成氢燃料电池电堆实验室和省内首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并在韩城分设了燃料电池测试中心,填补了陕西省内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领域的空白。
韩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辉表示,“韩城处在产业转型、新旧动能交替期,传统产能要提级,新质生产力要培育。在‘破’和‘立’的问题上,我们选择‘先立后破’,制氢是第一步,我们围绕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开发和多场景安全应用展开全产业链布局,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上走深走实。”
目前,韩城重点引进了一批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加氢站成套设备、氢能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加速推动氢能商业车辆样车批量生产及用车市场投放,培育形成技术含量高、工艺路线优、生产规模大、切合市场需求的完整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
接下来,韩城市将依托在氢能产业上的发展优势,立足现有氢能相关产业基础,着力构建“一廊一园一区两基地(1112)”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一廊:建成一条贯通韩城-渭南-西安的氢能城际物流走廊;一园:建设韩城经开区氢能产业园;一区:建设韩城经开区氢能应用示范区;两基地:韩城经开区工业副产氢基地、绿氢示范基地。)韩城市氢能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已经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孟越 侯勇 苟俊)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