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促进西北新能源外送的关键:储能与跨省跨区交易机制

2024-10-12 16:4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西北地区储能发展面临利用率不足、成本疏导不畅、商业模式不明、市场化程度低等困境,另外还同时存在储能过剩与不足的现象。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也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外送基地。2023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1.47万亿千瓦时,其中近1/5来自西北。因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给电网带来消纳挑战,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稳定供电。近日,本报记者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的“促进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专家研讨会暨西北电力圆桌项目启动会”上获悉,储能技术和电力跨省跨区交易被视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举措。

初期靠补偿  远期靠市场

西北地区储能发展面临利用率不足、成本疏导不畅、商业模式不明、市场化程度低等困境,另外还同时存在储能过剩与不足的现象。

本次启动会上发布的《促进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储能发展和电力跨省跨区交易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一方面,一些省份储能存在过剩,发电侧新型储能“建而不用”、共享储能租用不足;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储能存在不足,例如陕西等地的储能整体投资意愿低于政策规划期望水平。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相关专家认为,这一矛盾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不同储能作用的时间尺度不同,用“一刀切”式的新能源配储政策无法匹配电力电量平衡的全部需要。

对此,上述研究报告提出“初期靠补偿、远期靠市场、创新储能商业模式”的方案以解决储能的经济性问题。初期,应通过区别调用、完善补偿标准、拉大峰谷价差等方式,探索完善发电侧、电网侧与用户侧储能的补偿机制。远期,应推动储能通过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等市场,形成多维度收益结构,同时增加储能参与跨省区交易的自由度,在拓宽储能收益空间的同时,借助储能增强省间互济能力。

上述研究报告还建议,西北应科学制定储能规划方案,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下储能的功能特性与电力电量平衡需求,解决新能源配储“一刀切”可能导致的储能规划方案与平衡需求的错配问题。

在跨省跨区交易方面,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西北地区逐渐从传统能源外送转型为重要清洁能源外送基地,但新能源的发电特点、经济性不同于传统能源,原本框架协议下的外送存在不同地区政府部门间协商困难、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经济性不足、打捆比例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影响新能源的外送效率。此外,由于西北常规电源装机增速不足,高峰电力平衡对新能源依赖度较高,新能源随机波动特性导致送端省份难以准确预测发电能力,在电力保供的要求与传统中长期合同刚性执行的考核压力下,导致跨省区新能源外送存在惜售现象。报告还提到,现阶段绿电配额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外送可再生能源无法计入送端省份的配额指标,进一步导致部分送端省份新能源送出意愿降低。

技术和管理都必须创新

“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前途在新能源,从西北的角度看,出路是外送、短板是储能。”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省能源局原局长蔡刚看来,应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通过市场规则来保障通道的稳定可靠输电,保障绿电比例稳定上升。

来自西北地区的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西北直流外送新能源占比约33%,国家提出的要求是50%,未来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该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西北创新“能量换容量”“新火互济”中长期交易品种、创新中长期“弹性交易”机制、建成“主体全覆盖,连续全开市”的“省间+省内”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这些尝试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3年,弹性交易累计增送158亿千瓦时,占跨省交易电量的61%,高峰时段实现支援电力350万千瓦;区域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累计增发新能源658亿千瓦时,年均提高新能源利用率4.6个百分点。对此,上述专家建议大力推广西北的弹性交易机制,让新能源充分利用系统的调节能力。此外,可以适当提高受端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消纳配额指标,进而促进其购买西北绿电的积极性。

与会专家提到,西北在区域互济上有很好的传统,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推动需求侧参与跨省区交易,在发用两侧同时开展电力互济。另外,目前陕西省重点用能企业在全年用电量的30%必须购买绿电或者绿证的政策刺激下,省内绿电绿证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建议加快完善多年期绿电交易在操作上的具体规则。

送受双方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

新能源外送比例取决于直流输电曲线和直流配套电源的结构,不能简单固定。与会专家表示,稳定、高比例新能源、价格三者在外送中难以平衡,建议在规划外送通道时,送受双方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后再来考虑配套的电源的配置——是要稳定,要新能源,还是要价格。

此外,来自受端的专家介绍,省内有很多外向型企业,绿电需求强烈,但目前绿电供应不上,未来希望能从西北购入更多的绿电。

与会专家建议,需要统筹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之间的跨省协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化交易来实现更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送受端资源的充分竞争,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实现更大程度的西部省份清洁能源的消纳。专家还建议,在跨省交易区域市场基础上开展跨省绿电交易,通过发现环境溢价的增值价格去保障西电的外送。

中国能建西北电力设计院副总工杨攀峰建议,可考虑让沙戈荒外送直流配套的电源参加受端电网平衡,由受端省份直接调用,减轻送端电网的调峰压力。另外,建设联网通道可以促进省间互济,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实际落地遇到通道利用小时数低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扩大互济通道规模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及电力保供。

“各方诉求不同,比如送端关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考核,受端关注外来电的落地价格和绿电比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认为,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下,协同发展能带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助力地方电力部门实现更可靠和更经济的低碳转型。西北在协同方面的实践,比如中长期弹性交易、“电量换容量”“新火互济”等创新机制,支撑了新能源在高比例发展的同时维持95%的利用率,这些都将为国内其他地区的能源转型提供借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