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绿·观点

2024-07-22 16:2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清洁能源

摘要:采用电解水制氢技术与新能源进行耦合,既能有效地解决新能源消纳及并网稳定性问题,又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燃料制氢减少碳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双碳”目标以及能源安全的新形势,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水风光等清洁能源是主力军和先锋队,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采用电解水制氢技术与新能源进行耦合,既能有效地解决新能源消纳及并网稳定性问题,又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燃料制氢减少碳排放。我国已将氢能纳入新型能源体系的顶层规划。我国的氢基产量需求居世界首位,2022年年产量已达3781万吨,但绿氢占比尚不足1%。预测到2060年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能规模将达到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中达到20%,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电力流向,但是电力系统无法全部承载西部百亿千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外送,也无法完全满足中东部地区能源需求的缺口,利用氢能输送到中东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为实现氢能长距离经济运输,需要构建以“西氢东输”为主的全国高标准骨干氢网,管网总长度约达到9.3万公里。对此建议,主要布局3条氢管线的流向:从蒙东、蒙西到“京津冀”,从新疆、青海到陕西、甘肃、宁夏、湖北、川渝、山东、河南、江浙等,从西藏南下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发布会

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韬:

央视报道披露,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厂计划内停炉83467次。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国垃圾焚烧厂数量达到925家,日处理能力达到103.5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建设规模超前,二是原生垃圾源头减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两项针对性措施:一是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二是利用焚烧技术处理填埋场的陈腐垃圾。

这些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工业固体废物和污泥的处理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这可能导致协调上的问题,影响它们是否能被送至焚烧厂进行处理。此外,陈腐垃圾并不是持续稳定可得的资源,且存量有限。因此,长远来看,需要规划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吃不饱”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根本出发,积极探寻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固废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处理”。这不仅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更是亟待攻克的关键任务。为此,提出以下三点改进“固废处理效率”的策略:首先,深入挖掘运营潜力;其次,推动能源供给的转型;最后,实现园区化的深度协同与统筹管理。

——2024(第十一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

当前汽车产业处于多技术创新变革、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汽车产业边界扩大。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窗口期缩短的形势下,开放合作、跨界融合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赋能、整合创新是当前规避“内卷”降价、开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关键手段。

在汽车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应更加重视理念、认知的创新突破,挖掘用户本质需求,聚焦用户使用场景,通过新理念、新体系的变革创新,来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超越用户期待。

如今,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生态化”进程不断加快,为自主品牌崛起创造了更多可能。为推进汽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建议持续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具有绿色低碳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2024中国汽车论坛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两新工作”(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是一项长期工作,根本的动力来自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对市场、政策的长期预期。在实际工作中,单个企业很难承担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投资量,需要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但是在争取资金和项目入库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相关指导和能力建设。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政策宣贯工作,有效组织企业申报,争取形成“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的政策实施细则。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讨论会

(本报记者白雪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