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绿色金融领域科技公司数量迅速攀升

2023-11-04 19:0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 白  雪

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赋能工具,不断深化与绿色金融体系的结合,在绿色信贷、ESG投融资、绿色普惠、转型金融、碳普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应用。“回顾过去3年的数据,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数量迅速攀升,活跃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持续拓展了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应用场景。”近日,由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共同发布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报告指出,金融科技支持中国绿色金融的经营主体进一步活跃,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布局,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行业格局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速度迅猛

“近年来,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在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看来,政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这一显著增长的态势,并且使其与绿色发展目标和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保持一致,如电力行业、水泥行业、钢铁行业。

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表示:“金融科技是支持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金融科技在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追溯性上有着天然的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绿色金融日渐提升的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以及转型金融的‘动态’信息披露要求。”

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活跃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从59家增加至102家,几乎增加了一倍,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信息大数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色金融为重点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下属科技子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四大类为主的经营主体。过去3年,市场逐步从以中小型公司为主,转向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例如蚂蚁、腾讯、百度、网商、微众、华为云、阿里云、百度、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大型科技公司均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为市场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北京、上海依然是经营主体的主要聚集地,深圳、杭州及部分中西部城市如武汉、西安等集聚效益逐步显现。报告显示,从2020年调研的41家样本企业、2021年61家与2022年调研的86家金融科技公司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两地集聚效应不断加强,深圳、杭州等地吸引了不少科技公司聚集,其中深圳发展迅速,涌现了较多优秀企业与创新产品。

金融科技工具在绿色信贷业务中得到全面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分行通过搭建绿色普惠金融应用场景“微绿达”,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普惠金融绿色化面临的“三难”问题,以“认绿、评绿、享绿”为着力点、从模具制造等样本行业解剖推广至全行业为路径,采取政府搭平台,各方全方位参与的方式开展了推动普惠金融“绿色化”的系列探索。

据了解,“微绿达”自运行以来,已累计识别绿色流动资金贷款超过2.2万笔,涉及金额超过1000亿元,识别准确率超过90%,实现全市普惠绿色贷款占比翻番,完成绿色主体评价6700多家,开展碳核算7200多家。与台州市信保基金共同推出专项融资担保产品“绿贷保”,在保余额超9000万元,累计为经营主体节约保费支出约60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分行是我国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的成功探索者,而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在金融科技支持转型金融方面,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规范了实体企业低碳转型的流程、标准与信息披露。又如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中国华电搭建的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运用区块链和其他智能技术,加强企业的低碳转型与碳资产管理。这些案例都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方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物联网、遥感及区块链技术已经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始落地,金融科技工具在绿色信贷业务中得到全面应用,并逐步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环境权益类产品拓展,同时也支撑了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普惠、碳金融等领域的创新。”

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多家银行已开发上线绿色金融系统,并将绿色主体智能识别与认定纳入银行授信流程,金融科技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得以进一步释放。此外,金融科技在绿色保险领域的应用也进一步拓展。例如,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结合自动监测传感设备、物联网以及遥感技术等,发展出一系列环境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以提升绿色保险的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

需要监管机构和行业主体进一步深度合作

金融科技作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工具,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场景逐步得到拓展。

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芳表示:“深化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的通力支持,需要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未来各方可以从完善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加强试点地区经验总结与推广、夯实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强化场景拓展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不过,在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沈燕鸿看来,目前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在监管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层面仍存在一些影响深化发展的挑战。

对此,沈燕鸿进一步解释说:“如监管层面,一方面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市场过程中仍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引;另一方面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水平仍然较低。”

又如,在地方政府层面,银行、企业和政府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通畅的问题。沈燕鸿表示,虽然当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进行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相关的功能和覆盖范围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在提高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引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沈燕鸿看来,“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行业主体进一步深度合作。”

对此,报告建议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可以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白名单的方式加快建立气候关系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将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纳入监管沙盒试点,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同时能强化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议地方政府加强交流合作,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总结可复制的推广经验,形成行业标准,健全绿色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明确绿色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绿色创新技术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独立或协同的绿色科技创新。

建议金融机构在原有金融科技战略中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将绿色金融业务平台建设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加大在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等重大业务拓展创新和尝试力度。

建议科技公司深化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新型的数据平台分析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实践中存在问题和难点,推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