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30年前有望淘汰约60%中小煤电装机
摘要: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大电力装机大省,2022年电力总装机约1.9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约1.09亿千瓦。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煤电装机过亿的省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山东省背负着巨大的减煤降碳压力。
本报记者|白雪
近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山东省热电设计院联合发布的报告《山东省中小燃煤电厂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简版)》预计:“通过设定科学有效的转型优化路径,在2030年前,山东省有望淘汰约60%的中小煤电装机,在实现能源保供的同时,大幅提升存量中小煤电机组的能效和环保水平,推动山东省煤电装机规模尽早达峰。”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大电力装机大省,2022年电力总装机约1.9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约1.09亿千瓦。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煤电装机过亿的省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山东省背负着巨大的减煤降碳压力。山东省热电设计院院长刘博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新旧动能转换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山东省正加速推动煤电的转型优化,促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据了解,近期山东省出台的多项政策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山东省能源保障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将煤电装机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成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三类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节能改造)各完成1000万千瓦左右。有序推进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到2025年30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基本替代退出。
“目前山东省仍存在较多30万千瓦以下的中小燃煤电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高级分析师吴迪在报告发布会上分析称,这些中小燃煤电厂以热电联产机组为主,机组容量仅占山东省总量的20%,却承担着要满足全省80%供热需求的重任。面向“双碳”、新旧动能转换和能源保供等多重目标,山东省需要加快推进煤电优化转型,特别是推动中小煤电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中小燃煤电厂中,除了部分高能耗、服役年限长的落后机组外,还有大量高能效的分布式背压机组。吴迪认为,在推进“上大压小”工作中,山东省应综合考虑煤电的发电和供热功能,辩证看待机组容量大小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
为更有针对性地评估山东省中小煤电转型优化的优先级和发展路径,报告结合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从能效(供电和供热煤耗)、技术(压力参数和机组类型)、控制(效率和服役年龄)、可替代性(与热电大机组的距离)四个方面出发,建立了一套30万千瓦以下中小燃煤电厂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和中小燃煤电厂机组参数、运行情况、地理位置、所在区域供热需求、非煤资源禀赋和替代潜力等因素,报告对每台机组都定制化地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具体可分为上新压旧、升级改造、产能优化替代、应急备用、关停淘汰、保留运营,以及合理新增。
针对上述发展路径,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康俊杰作了具体解释。比如,上新压旧指的是在用热量不足以建设大型机组、拆除落后小机组后又无法满足供热需求的地方,可以合理布局高效背压机组,替代原有的供热能力。
又如,升级改造是指进一步提高机组的效率和运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对此,康俊杰解释说:“由于现有机组升级改造只需要对部分设备进行调整改造和增加,建设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更快速地投入使用,并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再如,关停淘汰是为了推进能源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和节能降耗等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康俊杰介绍:“这部分机组服役年限长、能效水平差,且替代方式较为明确,大部分为本厂背压机组替代或者附近其他厂背压机组替代;还有部分纯凝机组,无需供热替代。在电力替代方面,因为这部分机组容量不大,对电网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直接考虑网电替代。”
报告认为,基于上述路径,预计到2030年前,山东省中小燃煤机组将完成约60%的净淘汰,每年至少减少标煤消费1300万吨以上,减少碳排放3400万吨以上。2030年后,随着供热需求增速放缓,存量机组服役年限增加,以及清洁供电供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山东省可以着手重点推动存量中小煤电机组的关停淘汰,以非煤清洁资源和存量燃煤大机组进行替代。
与此同时,报告对山东省中小燃煤电厂的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保持严控煤电项目的战略定力,因地制宜制定中小燃煤电厂的转型优化路径,真正做到“一企一策”、精准施策,以机组能效水平和实际作用而非容量大小作为关停和准入的标准;强化市场机制对中小燃煤电厂退出的引领作用,考虑引入中小燃煤电厂退出竞拍机制;大力发展非煤清洁能源供电和供热;推进余热利用和建筑节能等。
责任编辑:李振